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784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7-22

吴培信:侗族大歌唱出国门第一人

 

□陆景川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侗族大歌正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评委们高度评价: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 。

  传唱了千百年的侗族大歌何以唱出了国门,是谁第一次把这个声音、这种文化传扬到国外?是她——吴培信,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位侗家女歌手,把侗族大歌带出了侗乡,带到了北京,带出了国门,带进了国际艺术节的殿堂。

  在黔东南黎平县偏僻遥远褶皱纵深的大山里,有一个古老的侗寨——岩洞村。1936年11月12日,吴培信就出生在岩洞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当时岩洞是一个有500多户侗家的大寨,但很少有人会讲汉话,而女性对汉话就更加“麻阿普”(侗语,意为“毫无知晓”)了。这里偏远落后,距离黎平县城30来公里,直至1973年才通汽车。虽然这个穷乡僻壤生活十分贫穷,但侗族文化却特别富集,尤其是侗族古歌、酒歌、大歌、山歌、情歌、儿歌、礼俗歌等各类侗歌闻名遐迩,被誉为“侗歌之乡”。而吴培信的祖母、父亲、母亲、姑母、姑父都是当地有名的歌师,他们的口传心授,使她从小受到侗歌的熏陶,随口能唱几百首侗歌,成为乡邻们公认的侗族大歌领唱人。

  1950年12月,黎平侗乡解放,14岁的吴培信已出落为亭亭玉立的少女了。家乡刚解放不久,村里就来了土改工作队,而且还有几个年轻漂亮的女干部。她们那朝气蓬勃的气质、热情昂扬的精神对这位侗家姑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她向这些女干部学习,积极带领伙伴们参加村里扭秧歌、学歌曲、排侗戏、唱大歌等各种活动,成为热心要求进步的积极分子,受到当时省、县等领导的重视与培养。1952年9月,她被推荐参加全区的团训班,10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当时是人民新政权建立之初,百废待兴。但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已照耀着边远山区,民族文化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发掘。1952年,岩洞村青年女声歌班成立,当时是侗族村寨成立的第一个侗族歌班。1953年2月中旬,贵州省首届民间文艺会演在贵阳举行,黎平县选派岩洞村的吴培信、吴三花、吴雪花、吴培略4位姑娘前往贵阳参加会演,吴培信由于掌握侗歌数量多、音色甜美、演唱纯正而成为领唱歌手。汇演中,她们演唱的侗族大歌《Kgal Leengh Leix》(蝉之歌)因声情并茂风格纯正而斩获一等奖,并被推选参加4月份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3月20日,吴培信和3个姑娘带着获奖节目离开岩洞前往北京。由于她们4人没上过学,也不会说汉话,就由当时的岩洞乡乡长吴必显带队赴京。一路上,他们风尘仆仆,先是走两天的路到县城,再乘几天的汽车到重庆,然后乘坐轮船沿长江东下武汉,再由武汉坐火车前往北京。此次文艺盛会共演出27场,有10多个民族的308位民间艺人参加演出,表演了100多个各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优秀音乐、舞蹈节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举办的第一次全国民间文艺会演,盛况空前。侗族大歌第一次登上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演唱,那优美动听的歌声受到观看演出的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和首都各界观众的热烈赞赏,中国音协的专家还给予了“幕落音犹在,回味有余音”的高度评价。会演结束,她们每人还得了一双解放鞋作为纪念品。侗族的文化史册上,镌刻了她们4人首次把侗族大歌演唱到首都北京的永恒印记!

  1953年7月底,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党中央决定派遣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前去慰问英雄的朝鲜人民、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9月,慰问团组建完成,慰问团由贺龙任总团长,康克清、老舍等14人为副总团长。这次慰问团规模很大,总团下按大区设8个分团共5448人。其中代表1994人,包括了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兄弟民族和人民解放军的代表,还有战斗英雄、工农业劳动模范、革命烈士家属及革命军人家属、社会知名人士、科学工作者和文教工作者的代表人物,还有全国各地文艺工作者所组成的40个剧团、歌舞团和技艺团。慰问团成员中有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新凤霞、王昆、张君秋、周信芳、袁雪芬、常香玉等全国著名艺术家。吴培信作为侗族的优秀歌手有幸成为西南分团的一员。9月底,贵州的几十名慰问团员齐聚贵阳,参加了国庆4周年庆祝活动,然后到重庆汇聚加人西南慰问分团,进行集中学习培训,听讲国内国际形势,学习党的有关政策,了解熟悉朝鲜的民俗及慰问团成员的组织纪律等。

  吴培信所在的西南分团的慰问任务是许世友任司令员的志愿军第三兵团及其所辖的秦基伟任军长的第十五军。她身着亮丽的侗家服饰在慰问队伍中尤为引人注目,被夹道欢迎的志愿军官兵们簇拥起来抛向空中,气氛十分热烈欢腾。她和团员们前往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生前所在连队深入慰问,聆听了英雄连队英勇杀敌的战绩报告。她还和贵州团员到营区里看望了在上甘岭579.9高地战斗中英勇作战先后炸掉敌堡4个、歼敌100余人、缴获机枪14挺、大小卡宾枪73支、火焰喷射器2具的贵州籍特等战斗英雄易才学,向他表示敬意与祝贺,并与他合影留念。在今天,我们依然能看到当年那张侗族和苗族姑娘与英雄功臣欢欣喜庆的珍贵合影,仍散发着熠熠生辉的英姿风采。

  在慰问活动期间,吴培信亲眼目睹了在美帝国主义飞机大炮轰炸下美丽的朝鲜山川变成弹痕累累、一片废墟的情境。不少阵地上还血迹斑斑,尸体掩地,这些惨状激起了她对敌人的无比愤慨和对朝鲜军民的深切同情。在军营前、在阵地上、在山林中、在道郡里,面对着祖国“最可爱的人”和惨遭战争创伤的朝鲜军民,她以一首首侗歌,唱出了侗乡各族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崇高敬意及对和平与友谊的向往,也喷射出了对美帝国主义及其反动集团的同仇敌忾。她那清丽悠扬的歌声,在这经受了残酷战争洗礼的热血土地上,盘旋弥漫,飞扬回荡……她将侗族大歌首次唱出了国门。12月上旬,慰问团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她随团回到了北京。返回到家乡后,她还在黎平县城翘街的老电影院里做了一场精彩的汇报。她把在朝鲜的亲历见闻,把对美帝反动派的血泪控诉,把对最可爱的志愿军的崇敬讴歌,把对朝鲜军民的深切同情以及自己深受教育鼓舞的满腔激情,全部向各级领导和父老乡亲倾诉汇报,令全场听众兴奋激动,感同身受,大大地焕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决心投身于新中国建设的意志与信心,使当年有幸聆听的人们在几十年后还记忆犹新。

  1954年6月,吴培信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她被吸收正式参加革命工作,成为黎平县的第一个民族女干部,并先后担任乡党委书记、区委副书记、县妇联副主任等。之后,受党组织选派前往贵州民族学院学习深造,从而增长了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了政策理论水平。

  1957年7月29日至8月10日,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在苏联莫斯科隆重举行。来自全球131个国家1000多个青年组织的34000多名代表欢聚一堂,参加了这一国际盛会。世界青年联欢节国际筹委会还邀请了150位世界著名社会活动家、政治家、学者、作家、艺术家等以贵宾身份参加联欢节,其中有著名电影演员卓别林、美国黑人歌王罗伯逊、智利诗人聂鲁达、古巴诗人纪廉、阿根廷著名女演员洛利塔·托列斯、意大利女演员西莉娃娜·庞帕尼尼、日本“歌声”运动领导人开銎子等等,我国著名作家、文化部长沈雁冰及著名粤剧演员红线女、京剧大师程砚秋等都应邀参加。

  中国政府对这次联欢节高度重视,派出了以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为团长的阵容强大、包括16个民族1202名各界青年及学生的代表参加,而吴培信是全国唯一的侗族代表。这次联欢节共举行21项艺术竞赛,中国代表团共参加了哑剧、东方古典舞蹈、民间舞、东方古典歌曲、民歌、流行歌曲、业余合唱、民族乐器演奏、钢琴演奏、管乐器演奏、弦乐器演奏、音乐作品和杂技等14项共88个节目的演出,并获得了几十个奖项,将中国的文化艺术向世界充分展示与交流,共同唱出了人类和平与友谊的和谐心声。吴培信多次演唱了侗歌,特别是将侗族大歌推向了国际乐坛的殿堂,使世界青年学生朋友为之惊艳与喝彩!她一身侗服盛装、银饰叮当、手持鲜花激情洋溢、欢呼雀跃地参加了盛大的联欢节开幕式,并参加了莫斯科公园的游园艺术活动及出席了中国驻苏大使馆的招待会,还参与中国留苏大学生举办的文艺活动并与他们合影纪念等。作为一个来自偏远侗乡的民族歌手,能参加这样的国际青年艺术盛会,她感到非常自豪和荣耀,也充分意识到自己承载着本民族和伟大祖国的重托与使命,为此,尽管活动频繁,心力疲惫,但她总是拿出农家人的耐劳,充满干劲,热情饱满,以真诚纯正之心去引吭高歌,换来世界青年朋友和艺术家们对侗歌及侗族大歌的热爱。

  1958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后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吴培信作为优秀侗族歌手被吸收为第一批会员。此后,在党的教育培养下,她不断努力历练,成长进步,先后担任黔东南团州委副书记、书记,黔东南州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黔东南州妇联党组书记、主任等。1964年12月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81年始,连任第七至第九届黔东南州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等,1983年10月出席全国第五次妇女代表大会。此后,她经常深入苗村侗寨,了解民族文化的生存状态,提出切实保护民族文化的有效措施,为民族文化的立法保护特别是侗族大歌的传承保护与合理利用奉献自己的智慧与余热。

  2010年4月7日,第一位将大歌唱出国门的侗族歌手吴培信,在大歌的天籁之音中,合眼入梦,安然长逝,享年74岁。

 

 4171-3-1.jpg

  1957年10月吴培信(前排左三穿侗服者)在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开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