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9期 本期2775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7-07

铜鼓舞发源地——雷山县掌坳苗寨今昔

 

□张希才

 

国家级非遗的前世今生

  走进素有“铜鼓之乡”“铜鼓舞发源地”“民族歌舞之乡”“铜鼓舞的传承地”的贵州省雷山县大塘镇掌坳苗寨,闻听千年铜鼓之声。掌坳苗寨民风淳朴,性格强悍,这里苗族铜鼓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苗族铜鼓舞保存最完好的地方,2006年“掌坳铜鼓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享有“铜鼓舞发源地”之称。掌坳苗寨每过苗年、吃新节,由村里德高望重的寨老组织,铜鼓舞头家的姑娘或男孩先跳几步,然后大家一起跳。邻乡村寨的男女老少,纷纷汇集这里参加击鼓狂舞欢歌。铜鼓舞的创作来源于生活,他们根据农事劳动、斗牛斗鸡、打鱼捞虾的生活原型进行模仿,经过日积月累的创新改造,逐渐形成了它们自己的舞姿、舞步,独具一格,别有韵味,也有别于苗族的其他舞蹈,如斗鸡舞、捉螃蟹舞、打猎舞、送鼓舞等10余种。

  掌坳苗寨,位于雷山县城南大门7公里处,掌坳距雷(山)榕(江)公路0.5公里,公路旁建有一座风雨桥,风雨桥头设有一面大铜鼓,过桥通村公路进寨,全村现有182户、800余人,分居两个自然寨,有吴、杨2个姓氏。2013年8月,掌坳村被入选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以前该寨仅有1面铜鼓,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上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现有12面铜鼓,寨中建有两个铜鼓场,可容2000余人。掌坳铜鼓舞,粗犷激越,刚柔相济,鼓点复杂多变。原始舞步12种,流传至今9种,每种由50多个动作组成。舞蹈风格古朴、奔放热烈,男子跳舞强悍、豪迈,女子舞步则轻曼、明练。跳铜鼓舞已成为这里的风俗,无论青年男女还是老幼妇孺,都能随着乐曲,舞之蹈之。在众多苗族村寨中,仅掌坳、高岩两村可跳此舞蹈。

  据当地老人绍, 铜鼓舞是用一头有面、中空无底、呈平面曲腰称为铜鼓的打击乐器伴奏的舞蹈。也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一种有代表性的、源远流长的舞蹈文化。据考古学方面的发现,早在公元四世纪之前(春秋末期),铜鼓就现于乐舞场面之中了。虽然苗族是在进入封建社会的初期开始接触铜鼓这一礼器(后来主要用作乐器)的,但在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铜鼓文化方面却有着重要的贡献。至今,苗族还保存着较完整的演奏形式和舞蹈形式。雷公山脚下的苗族人民在欢度传统节日和喜庆之日仍常跳铜鼓舞。在击铜鼓时“以绳耳悬之,一人执木槌力击、一人以木桶合之,一击一合,使其声洪而应远”。

 

掌坳苗族铜鼓舞源远流长

  苗族铜鼓舞的活动形式,现在常见的是将铜鼓悬于庭前或场坝之中,由击鼓者一手执木槌敲鼓腰,另一手持皮头槌击鼓而伴奏。舞者则围成圆圈、踏着顿抑分明、铿锵有力的鼓声,时里时外,且进且退地舞蹈着。至兴高彩烈时,还击掌呼号、减出“嗨哧哧”之声以助兴。其动作主要是来源于狩猎生活、农业生产劳动和对动物态动作的模拟,如“骑马”“赶鸭”“捕鱼”“捞虾”等。

  苗族铜鼓舞动作以胯部的扭动和上身的摆动为主要特点。雷山掌坳铜鼓舞步豪放,舞蹈幅度大、难度高,时而如晴蜓点水、时而如猛虎下山,独具风格。铜鼓舞以掌坳村最负盛名,全村村民踏鼓点而舞,奔放激越、刚柔相济、跳转结合、舞姿优美。

  据寨老们摆谈,掌坳铜鼓舞源远流长。传说在千百年以前,先民们从遥远的地方迁徙到此以后,他们就有喜欢鼓和踩跳鼓舞的习俗了。据传当时寨上的先祖们用七七四十九天的工夫,从大山中扛回一截有九尺长、七抱粗的枫木,将其抠通,制成一个长圆柱形的大木鼓,用木槌敲击,能发出各种清脆悦耳的声音,节奏奇妙。

  清朝雍正时,派贵州巡抚张广泗拓建苗疆六厅,清兵来到掌坳,看到木鼓一敲就有人群聚集,非常害怕木鼓的声音,于是便把木鼓毁坏烧掉了。清兵撤离后,为了让鼓能久敲不破和便于保管,掌坳苗寨的先民们挨家挨户凑得17块钱,到雷山蔡家购置一面黄铜,冶铸了独具特色的铜鼓。

  据介绍,该铜鼓重29斤,鼓身长36厘米,鼓面直径为46.5厘米,鼓面正中所铸的是一轮凸起的太阳,围着太阳的是12道凸现的光芒。连接太阳光芒的是一圈一圈的光晕,共为9圈,圈与圈中间还有一些图案相连。这12道太阳光芒,代表的是太阳普照大地哺育生命的光辉,它表示《苗族古歌》传唱中的苗族的祖奶孕育的十二种生命,都能在阳光下生存成长,生生不息;它还表示每年有12个月都在阳光的普照之下。

  苗族民众敲击铜鼓的方法是:用绳将鼓侧的两只鼓耳系好,悬挂于铜鼓场中央鼓柱的挑手枋架上,然后鼓手右手执鼓槌击鼓面,左手持小木棒击鼓的圆柱身部,鼓便有节奏地发出两种和谐的音响,有如男女合唱,敲击时还需一名副手手提一只如木桶大小的协音桶,俗称回音桶,桶口对着铜鼓口,对每击一次的鼓点都来回“接调”和“送调”,这样便增加鼓点的音量,使鼓音变得雄浑悠远。

 

推进苗族铜鼓舞的文化传承

  掌坳苗寨每年过苗年和吃新节时,都要跳铜鼓舞。该寨专开辟两个鼓场,场地可容观众两千余人观赏铜鼓舞。掌坳铜鼓舞在雷公山下的苗寨的铜鼓舞中,可谓独树一帜。它的鼓点复杂多变,声音粗犷激越,舞步奔放雄浑而热烈,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沉而稳健。动作随着鼓点,多方向跳跃旋转交错组合,其幅度之大,难度之高,实为民间舞蹈中少见。原来的铜鼓舞步有12种,现在传下来的有9种,每种都是由50多个动作组成。

  这些古朴粗犷的舞步,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如“鸡打架舞”,它表现的是现实生活中雄鸡格斗的姿态,反映苗族人民的勇敢顽强,敢于拼搏的精神。“捉螃蟹舞”则是反映劳动之后,为消暑而下河捉螃蟹的愉悦之情。“送鼓舞”是反映节日即将过去,将铜鼓送回藏洞中存放,待来年过节再敲的依依之情。总之,掌坳铜鼓舞舞姿变化较大,时而娇柔优美,时而刚健雄劲、舞步舒缓自如,神情豁达展畅,给人以力的欣赏和美的享受。由于鼓点复杂,舞步难度特大,如今在众多的苗寨中,唯有掌坳苗寨民众,才会跳这种别具一格的“铜鼓舞”。

  2008年4月,文化部把“雷山苗族铜鼓舞”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雷山苗族铜鼓舞就是以掌坳村的铜鼓舞蹈为代表写申报文本而获得的。为了更进一步地挖掘掌坳苗寨铜鼓舞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搞好铜鼓舞的传承,雷山县已把掌坳村作为雷山铜鼓舞的传承基地加以建设和打造。在谈到铜鼓舞,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掌坳苗寨有一个名叫翁耶连的老祖先,在农事稍闲之时,恰逢过大苗年,为了祭祀天地祖先,欢庆节日,他组织全寨青年上山砍一棵大树木,费了七七四十九天时间,制作成一个九抱粗、九尺长,取九九八十一之数的大木鼓,抬到寨中来。

  用木锤敲击,发出浑厚洪亮的声音,后人又接着发展提高拼成拍节,村人集中在寨内大坪坝上随着鼓声的节奏,翩翩起舞。舞姿粗犷激越,步伐豪迈奔放,跳转结合,刚柔相济,古朴热烈,独具一格,渐渐地又引来七乡八寨的人参与,影响越来越广。

  “我们掌坳苗寨因铜鼓舞,名声聒噪闻名全国。除铜鼓舞外,掌坳村斗牛也十分出名,出了很多牛王,在村的朋友戏称,掌坳的牛断了只角还能继续打!经常在全国各地的牛王争霸中崭露头角,并荣获殊荣。1978年,被《人民日报》誉为‘铜鼓舞发源地’,中外游客纷纷前来采风猎奇,闻听千年铜鼓之声,每年接待游客1万余人。我村铜鼓舞参加历年雷山在县城举办的‘中国·雷山苗年文化节’活动。30多名的铜鼓队曾多次应邀到北京、杭州、西安、深圳等大城市演出,2007年参加‘多彩贵州’舞蹈大赛荣获原生态类三等奖,2009年10月应邀走进国家大剧院演出,2015年8月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荣获铜牌,为雷山争得了荣誉,同时也为掌坳苗族铜鼓舞添上一笔辉煌的演艺历程。”掌坳村党支部书记杨昌彪说。

 

4162-4-2.jpg 

掌坳苗寨少年在县城苗年文化节大巡游活动中欢跳铜鼓舞的场面。

 

4162-4-3.jpg 

掌坳铜鼓舞代表队在县城苗年文化节表演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