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荐之风吹拂北宋文坛
□张培胜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北宋无疑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巅峰。究其原因,不只是经济的空前繁荣,社会长足进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以欧阳修、苏轼、曾巩、王安石等为代表的文人,不仅拥有扎实的文学造诣,还有着广阔的胸怀,他们开创的举荐之风,成就了北宋王朝时代文化发展的高峰。
一花不是春,独树不成林。对文字天地也是如此,单有几个人是不可能影响一个朝代的文学潮流,更不可能牵引文学氛围浩荡前行,它需要力量,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欣喜的是,北宋时代以欧阳修、苏轼等为代表的“大家”们胸怀宽阔,不断举荐出一大批出色的文学人才,使北宋文学出现了繁花似锦的景象。
细数这些叱咤北宋文坛的风云人物,欧阳修可以说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不只是在官场上,在民间也得到认可。而那时的苏轼刚到中原,才气刚显,在文学上没有什么名气。幸运的是,欧阳修读到了苏轼的文章,在他的眼里,苏轼的妙文让他眼前一亮,连声叫好,感叹道:“取读轼书,不觉汗颜,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一头地也。”从打那以后,欧阳修开始特别关注这个文学新秀,一有机会,便向亲朋好友和达官贵人大力举荐。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苏轼的努力,不负人望,他的名气也大起来,渐渐为天下人所知,最后,成了北宋的文学大家。
苏轼在仕途上坎坷,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文学佳作频出。无论“大江东去,流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还是“亦也风雨亦无晴”,所有的名句佳作影响和改变了当时的文坛,也给我们后人留下思考。苏轼自己的烦恼事多,但并不影响他举荐他人。在朝廷工作那段时间,他就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说他的能力能够胜任自己的岗位。推荐词说,“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对比一些官场上的人,害怕别人代替自己,或超过自己,苏轼无疑是反其道而行之,彰显了自己的高尚品格。其实,翻读历史书籍,我们会发现苏轼举荐的人还挺多的,比如,被称为“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四人,他们四人在文学上各有特色,成就非凡。
《宋史·曾巩传》中说:“曾巩生而机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曾巩深受欧阳修的器重,得到了欧阳修的举荐才在文学上站稳了脚跟,一步步发展,走向了个人文学高峰。在欧阳修的提携举荐之下,加上曾巩的上进,考中进士,任中书舍人等几种官职,进入仕途文坛。
吃水不忘挖井人,曾巩传承了欧阳修的举荐品格,对他身边或是知道的优秀人才总是大力举荐,给人机会。有一次,曾巩在工作期间结交了名不见经传的王安石,曾巩读过他的诗文,了解他的人品,于是,曾巩大胆地向欧阳修举荐。曾巩在《再与欧阳舍人书》中说:“巩顷尝以王安石之文进左右而以书论之,其略曰: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虽已得科名,然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彼诚自重,不愿知于人,然如此人古今不常有。如今时所急,虽无常人千万,不害也。顾如安石,此不可失也。”在这封信里,他不仅推荐王安石,还曾提到王回、王向,一并向欧阳修推荐。
你发现了我,举荐我,我发现了他,举荐他……一传十,十传百,举荐之风迅速传遍北宋王朝,文坛上星光璀璨,那是成就北宋文学高地的不竭动力,也是成就中华文化向前发展的中坚力量。正是如此,北宋文学开启了发展的滚滚洪流,后人们将这种举荐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成就了文学发展大气象,凝聚成中华文化广博而深远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