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3期 本期2751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5-25

土城红色记忆

 

□唐红生

 

  最早知道土城这个名字,是因其在红军长征中被烙上的红色印记。土城究竟什么模样,却一无所知。对一个陌生的地方,我往往顾名思义,土城难道是一座土筑之城?未免有点“土气”。某日,怀揣一份好奇和崇敬心情走进了土城。

  远远地就能望见“鳛国故里”摩崖石刻和山坡上“千年古镇,四渡赤水”巨大字样,悠悠古韵飘然而至。

  瞻仰了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便来到了古镇。土城静卧在青山怀抱中,一条日夜奔腾的赤水河从镇的前方流过,诉述着土城源远流长的历史。早在七千多年前,人类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古置滋州,元末明初,当地居民在改建房屋时,发现大量用泥土建房筑城的墙基,故称“土城”。原来还真有土城。

  古镇依山就势,层楼叠院,高低错落,似一幅青灰色的山水画。站在高处,只见片片青瓦层叠,排列有序,就像一群燕子欲展翅飞翔。马头墙、屋脊、廊檐……尽显风姿。

  街巷石板铺砌,随地势高低起伏。台阶忽上忽下,曲折迭进,被磨得光溜溜的,充满着特有的情调。房屋多为一层,有的石结构,有的木结构,有的竹结构,也有的是石木竹混搭而成,看上去很随意,却充满了智慧。偶尔见到土墙,这倒应了土城之名,不免多看上几眼,斑驳的墙体,似乎饱藏千年沧桑,留给后人感怀。门窗、格扇、挂落,雕刻着人物花鸟,栩栩如生。几处大户人家的院落,清新典雅,显露出黔北民居“青瓦出檐长,穿斗白粉墙”风格。

  老街两边不时地见到与红军有关的标牌,如土城会议会址、红军总司令部驻址、女红军街、毛泽东同志住居等,一下子将人带入硝烟弥漫的长征岁月。

  土城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川黔锁钥”之称。早在明万历年间,周围的山上就修建了四大军事屯堡。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进占土城不久,川军便尾追而来。红军本想利用有利地形,在青杠坡一带歼灭这股敌军。不料情报有误,敌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增援,双方呈胶着状态,战斗十分惨烈。中央随即召开土城会议,决定撤出青杠坡,改变北上路线,渡河西进,避开强敌,从而揭开了“四渡赤水”序幕。红军以土城浑溪口为主要渡口,一渡赤水,写下了被誉为军事史上神来之笔的第一笔。

  如今,在这片青山绿水间,有四渡赤水纪念馆、土城渡口纪念碑、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等,无不刻录着当年红军的风骨。青杠坡上,雪松苍翠,绿树环绕,鲜红的三角梅朵朵绽放,三千多红军战士长眠于此。矗立在坡顶的纪念碑,永远铭记英烈。

  街巷曲折幽深,商铺一家挨着一家,外面或挂着红红的灯笼,或飘着各式店旗。镶嵌式门板,开合方便,也留下了红色的印忆。当年红军进入古镇时,街上挂满了红旗,贴满了欢迎标语。一渡赤水需架设浮桥,百姓们又纷纷捐出门板,支援红军。

  巷子深处传来了吆喝声,使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久远的过去,一股淳厚、古朴之风漫过。店铺多为传统作坊,有经营千年传承的宋窖酒,有卖苕汤圆、黄粑、苕丝糖等土特产的。古镇人利用自己生产的红苕、糯米、花生、蔗糖等原料,通过蒸、煮、炸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的苕丝糖,尝一口,满嘴香脆,甜美舒心之感渐生。

  每走一段就能见到“土城十八帮”字样,有盐帮、船帮、马帮,也有米帮、药帮、酒帮等等,沉甸甸的古迹遗存,写满了遥远的故事。这里曾是川盐入黔的重要码头和集散地,商贾云集,甚是繁华。这帮也好、那帮也罢,虽时间久远,但一看字面也能知道大概,唯独“十八帮”之袍哥有种神秘感,不知何意。原来袍哥始于乾隆末年,以义气为重,重兄弟情义。然而,镇上最后一位袍哥,已于去年离世。

  将要走出古镇,一座老石桥下溪水潺潺,与光阴一起缓缓流淌,却带不走千年的历史积淀,更带不走红色记忆。一棵近300年的黄桷树歪斜在桥头,枝桠上挂满了红丝带,这是刚结婚新人们的祈福。秋风徐徐,凉爽宜人,看着眼前聊天的老人闲适恬静,嬉戏玩耍的孩童天真多趣,幸福之感漫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