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4期 本期2750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5-24

采访百岁红军战士马崇德

 

□文\图 胡启涌 莫江涛

 

  在电视剧《伟大的转折》中有一个特写,1934年11月,在湘江战役中因受伤的红军战士小马,被留在了贵州省黄平县,后来与当地苗族姑娘结婚。这是一个真实的红色故事,剧中的小马叫马崇德,现已103岁,与小儿子马小明生活在一起。

  近日,笔者采访了这位黔东南唯一健在的老红军战士。马崇德气色不错,只是听力下降,交流很是吃力,记忆力也有些下降,我问及一些长征往事,他要回忆好一会才能想起。

  马崇德碎片式的回忆,把我带回了80多年前的长征往事……

 

战火中的青春岁月

  马崇德,1917年1月1日出生在广西乐业县逻沙乡黄龙村棒屯,家里有兄妹多人,马崇德最小,小名叫马海,参军后叫马成祥,1987年改名叫马崇德。

  1931年,刚满14岁的马崇德个子就高高的,乐业县逻沙乡的保长杨光录暗中盯上了这块“兵料”,便带人去抓他。马崇德得知后逃到亲戚家躲避。扑了空的保长杨光录抓不到小马,就将他母亲作为人质关押在乡公所,躲在亲戚家的马崇德得知母亲被抓后,伤心又无奈,只好“自觉”来到乡公所把母亲换了回来。母子泪别后,乡警把马崇德送到靖县国民党兵营,走时马崇德还托人给家里人捎了口信。“我属蛇,被国民党抓壮丁时才14岁。”马崇德至今还记得被抓往事。

  1932年,马崇德随部队来到江西南昌,在一次与红军的交战中,他离开了国民党部队毅然参加了红军队伍,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有次他在南昌遇到一位老家的人,便托他给大姐马彩荣和妹妹马冬捎了口信,嘱家中亲人不要担心,他马上随红军部队北上抗日。从此,马崇德随部队先后在江西、湖南、贵州等地与国民党部队作战,迅速成长一名英勇善战的红军战士。

 

湘江战役中左脚受伤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工农红军被迫离开苏区,马崇德随红一军团开始艰苦卓绝的长征。

  11月27日,湘江战役爆发。中央红军遭到了巨大的损失,部队从苏区出发时的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多人。在这次血战中17岁的马崇德不幸负伤。“我就是在过湘江时负的伤,左脚腕中弹。”马崇德边说边伸手卷起左脚的裤子,让我们看看当年留下的枪伤。“那次打得惨啊,我们牺牲了不少战士。”马崇德一字一顿地说着。

  部队冲出敌人的重重包围后,负伤的马崇德忍痛跟随部队继续前进。1934年12月部队进入贵州,下旬抵达凯里附近。当时天寒地冻,行军中部队遇到了一条湍急的河流,没有过河的桥和船只,为了尽快甩掉身后的追兵,马崇德与战友用十几条又大又粗的麻绳搭成“麻绳桥”渡河。马崇德左脚的枪伤,由于在行军中没得到及时救治已溃烂化脓,渡河时又被冰冷的河水浸泡,伤势恶化而导致行走艰难,一路上与10多名负伤战友相互搀扶缓慢行军,渐渐与主力部队拉开距离。马崇德与战友经过黄平县境内的岩门司、谷陇等地,翻过黄飘乡大坳口时,遭遇国民党部队和土匪的夹击,10多名红军战士都有伤在身,无法摆脱战斗,只好与敌人就地交战,一场激战后只剩下马崇德一人。马崇德在敌人的追击中昏倒在一片灌木丛中,阴差阳错的躲过了追兵。

  “当时脚痛得要命,又担心被追兵发现。大约过了半个小时我才醒来,但无法站起只好继续躺在林子里。”虽然事隔86年了,马崇德依然记得那难忘的一天,他显得有些伤感,停顿了一会后又说:“过了一阵后,我在迷迷糊糊中看到有一个人顺着山路朝我走来,叽噜不停,但我一句没听懂,随后他就把我背走。”

 

苗民沈光健救了马崇德

  马崇德醒来时已躺在蒙加苗寨一户苗家的床上,身上换成了干净的衣服,腿上的伤口也用草药包了起来,醒来的第一顿饭就是鸡肉稀饭。原来救马崇德的苗族同胞叫沈光健,当天他正在大坳口砍柴时,听到一阵枪声便躲在林子里,枪声停后才赶回蒙加苗寨,路途中隐约听到有人在呻吟,沈光健放下柴禾循声寻去,发现了受伤的马崇德。

  当时马崇德躺在地上,浑身发抖,脚上的伤也溃烂且肿得特别大。沈光健把马崇德背回家中后,给他清洗和包扎伤口,沈光健的儿子沈刚讲述:“当时我妈刚生下我大哥,正在家中坐月子,备有一些好吃的东西。我妈见马崇德身体虚弱,便起身下床喂他鸡肉稀饭。”10多天过后,马崇德的伤势和身体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当时国民党到处宣传,谁家收留了红军就要杀头。沈光健在一个夜晚,抱上一捆谷草和一床破被子,将马崇德“转移”到对面的一座破庙里,每天以砍柴作掩护给他送饭。呆上一阵后,又把马崇德辗转到谷陇、加巴、旁海等地,躲过了敌人的多次抓捕。

  躲躲藏藏一个多月后,马崇德决定一人追赶部队,由于没人知道红军队伍的去向,自己又不识字,无奈之余只好留在一个叫“太坑”的村子给别人当帮工。一年后,马崇德又回到沈光健家,与他家一起生活。“要不是沈光健我早就没命了,他是我的救命恩人。”采访中,这句话马崇德不知重复了多少遍。“沈光健已去世34年了,父亲每年清明节都要去他坟上,现在父亲岁数大了,每年就由我们代他去。我们两家后代的关系很好,就像亲戚一样。”马崇德的儿媳王桂芳说。

 

人们都叫他“马红军”

  学会了苗语的马崇德,很快就与黄平县的群众混熟。他与苗族青年聊天时,讲红军在江西闹革命的故事,暗中发动大家像苏区一样成立苏维埃政府,打土豪,分田地,让贫苦苗民当家作主。后来,他与当地人沈光烈一起,在黄平县黄飘乡秘密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和农民自卫队,沈光烈任苏维埃主席,马崇德任自卫队队长,秘密进行革命工作,给当地国民政府制造了不少“麻烦”。在黄平县“马红军”的称呼不胫而走。

  新中国成立后,马崇德很少给人讲自己曾是一名红军战士,后来,黄飘乡的干部知道他的红军身份后,让他回到政府工作。马崇德却说自己不识字,现在共产党也让人民群众摆脱了苦日子,他就留在农村继续带领群众生产。政府尊重他的意见,土改时还分给他田土和住房。1955年,38岁的马崇德与苗族姑娘王玉碧结婚,婚后有两男一女3个孩子。

  1986年,黄平县党史办成立,对马崇德的红军身份重新进行核查。1987年,经中央批准认定他为失散红军。当年,黄平县政府陪同马崇德回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乐业县老家,见到了健在的哥哥和妹妹(父母已去世)。谈及老红军马崇德的老家亲人,儿媳王桂芳说:“就在去年,父亲广西的侄子都来黄平县看望他,我们一家经常联系,父亲也常通过视频看到他广西的亲人。”

  马崇德的事迹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2010年,时任黄平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潘洪波以他为原型创作了20万字的剧本《马红军》,拍成同名电影后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产生了不错的影响。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剧《伟大的转折》又将马崇德的故事搬上荧屏,还特意配上文字介绍他传奇的一生。

  马崇德不抽烟不喝酒,一直住在黄飘乡家中,2016年才到黄平县城与小儿子马小明一起生活。儿媳王桂芳挺孝顺,整天负责老父老母的起居和生活。“以前,父亲爱好打纸牌,现在岁数大了就没人找他玩了。他一天三餐,每餐一碗米饭,不挑食,很规律。天气好时,我就带他到楼下走走,或晒晒太阳,平日里就呆在家看看电视。”儿媳王桂芳说。

  我们与马崇德言别时,他执意要送我们,站起身来一一与我们握手作别。我们走到门口回头看他时,已愈百岁的老红军战士马崇德却抬起右手,向我们行了一个让人感动的军礼,久举不放的手虽然无法伸平,但依然刚毅、有力、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