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浩委员:
科技促创新 重塑新业态
□本报记者 王 吟
“作为政协委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和提升技能,克服‘本领恐慌’,将专业技能融入到工作中,建言履职才能建之有方!”住黔全国政协委员、省科技厅副厅长林浩接受记者采访时激情满怀,“身处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让科技为产业振兴赋能,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2019年12月,林浩委员带队到德国调研考察工业4.0的生产现场——
“按照不同订单要求,宝马工厂每天可在自动生产线上混线生产1600多台不同型号、颜色、配置的汽车。”
“利用工业互联网,根据不同的订单生产需求,企业可灵活购买相应零部件;按照约定,供货商准时将零部件送至工厂;工厂组装生产后,将产品通过火车直接发往市场……”
这些场景让他感触良多。他说,这种订单式生产方式,没有库存压力、不占用流动资金,将企业从传统制造企业转变为服务型企业。工业互联网的全产业链协同,重塑了产业生态和价值链,使产品少库存或零库存,能够有效地实现企业赋能。
此次参加全国两会,林浩委员递交了《关于夯实工业互联网发展基础,促进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建设》的提案。
林浩委员说,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积极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近期,工信部出台了《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从政策层面进一步推动工业互联网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的融合创新。当前,消费互联网蓬勃发展,对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促进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建设,将大力助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因此,林浩委员在提案中建议:
——精准施策,推进企业有限数字化,构建全产业链协同。一是充分考虑行业和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特征,出台差异化、精准化的引导政策,加快打造标准化、轻型化“全产业链数字工厂”,形成标准化模式,推进企业有限数字化,夯实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的基础和能力,部署和发展工业互联网的“点”。二是着力打造全产业链应用场景,推动围绕应用场景的工业互联网网络部署、平台应用和软件推广,促进各行业、各领域、各层级企业的试点示范,逐步将点连成“线”。
——立足行业,互联互通,完善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的生态。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的工业互联网急需融合,亟待消除互联互通“壁垒”,夯实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与应用的生态。一是探索行业与行业之间的数据融合和平台融通模式,促进跨行业、跨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之间的融合汇通;二是探索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企业双向发展的政策、资金等保障体系;推动工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双向打通,打造产业互联网和价值互联网,促进工业互联网“面”的应用。
——自主创新,突破硬核技术,支撑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动围绕工业互联网“云、边、端”各层级的智能装备、工业软件、工业信息处理等硬核技术的攻关,构筑技术生态体系;构建围绕工业互联网“点”“线”“面”相结合的安全体系;推动产学研合作,推进技术研究与产业应用,构筑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格局;加大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方面的数字化人才培养力度,打造学科交叉、领域交叉的人才培养体系,构筑全方位互联网发展的支撑体系。
——社会协同,培育新兴业态,实现工业互联网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政策、资金、行业推动等引导作用,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应用示范,推进基于工业互联网技术协同、制造协同、全产业链协同、行业领域协同的生态体系构建,推动企业融入工业互联网生态,构建融合发展的价值网,助推企业产业链重塑,培育工业互联网的新兴业态,推动我国工业互联网进入全新的发展周期。
林浩委员:通过精准施策、立足行业、自主创新、社会协同等举措,大力培育工业互联网的新兴业态,推动我国工业互联网进入全新的发展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