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3期 本期2746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5-20

喝 茶 的 境 界

 

——读周作人和鲁迅的散文《喝茶》

 

□师正伟

 

  饮茶一事,可入俗流,称“柴米油盐酱醋茶”,亦可入雅流,谓之“琴棋书画诗酒茶”。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人们往往通过喝茶来品味生活,又通过品茶来到达一种人生境界。五四新文化时期的大文豪鲁迅先生和弟弟周作人也不例外。他们两位亲兄弟可以说是当时文学界两座并立的巅峰。不过相比于其兄鲁迅“民族魂”的尊隆地位,周作人实在是云泥之别,算是少有人知吧,归结其因,或许是因为他头上的那顶“汉奸”帽子。周作人和鲁迅各有《喝茶》短文名篇,从中或多或少可以看出他们人生哲学的不同之处。

  周作人的《喝茶》(见《周作人散文》(225页-227页)写于民国十三年十二月(1924),文中这样写: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咳,自然更不在果腹了。……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周作人从喝茶的环境到茶质、用具、与谁共饮,都有一定的讲究,正可见其“享受一点美与和谐的苦中作乐”的人生观。“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水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苦雨斋中的周作人在写译、书茶、妻儿间辗转,人生也多了几分难得的闲情逸趣。从他的文章中看来,他应该是生性恬淡,向往闲适的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乐趣,并不热衷名利,正如他一篇文章中所说:“我现在的快乐只想在闲时喝一杯清茶,看点新书。”

  1933年10月,鲁迅先生在《申报》发表《喝茶》一文,针对当时很多文人墨客无病呻吟、假装敏锐,行文借喝茶一事自说感受,同时以此针砭时弊。文中写道:“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味香而小苦,的确是好茶叶。……有茶好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喝过茶,望着秋天,我于是想: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 这是鲁迅的文字,写《喝茶》,却想着“使用筋力的工人”、只知道要割稻的老农,抨击着“即使背上被人刺了一尖刀,也将茫无知觉,直到血尽倒地,自己还不明白为什么倒地”的麻木。短短一篇“消闲”文章,仍不乏锋芒,更表达着对民族的忧思。 鲁迅先生喝茶追求的是一种真实自然的“粗茶淡饭”,而不是斤斤于百般细腻的所谓“工夫”。而这种“茶味”,恰恰是喝茶一事在最高层次的体验,崇尚自然和质朴。我对鲁迅的印象是:一个匆匆前行的过客,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度过一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剖肝沥胆,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犀利冷峻;于无边黑暗中尽力闪烁的一颗星星……鲁迅先生真的不爱喝茶吗?非也,实际上他在日常生活中也酷爱茶饮。有一次他买了二两好茶叶,开水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不料,等他郑重其事端来品饮时,味道竟和他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显得有些浓浊。鲁迅后来在文章中写道:“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色清”“味甘”“微香”“小苦”,这样的专业术语,着实看出鲁迅之于喝茶,绝对是行家。此外,1936年,他在《“这也是生活”……》(1936年8月23日)中写道:“但我们一向轻视这等事,纵使也是生活的一片,却排在喝茶搔痒之下,或者简直不算一回事。我们注意的是特别的精华,毫不在枝叶。……然而人们以为这些平凡的都是生活的渣汁,一看也不看。……删夷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这位人间至爱者在即将为死亡捕获的一年,表达出对于人的最普通最平凡的生活的渴望、珍惜和眷恋,对这种看似平淡却格外浓郁的生命的欢乐的珍惜与热爱。

  记得冯唐曾评说鲁迅文字风格一如青铜彝器般严冽冷峻,周作人的文字温润细雅如青花白瓷。可谓一语中的。鲁迅和周作人,一个是芥末,生呛热辣;一个是抹茶,清香优雅。如果说鲁迅是火,那么周作人则如溪水。相较于鲁迅的激烈、尖刻,愤怒、硬朗,以及“横眉冷对”现实的样子;周作人实在是太过柔软,显得更淡然、从容,对世界的理解也更和善积极一些。从他们各自的“喝茶”之道看来,鲁迅是不枉生命之重,周作人是不忘此生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