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8期 本期2743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5-14

清朝帝师蔡新小传

 

□祁建

 

  蔡新(1707-1799),字次明,号葛山,别号缉斋,福建省漳浦(今漳浦县大南坂下楼村林西墘)人,乾隆元年进士,授庶吉士、翰林院编修、直上书房、翰林院侍讲,累官内廷总师傅、兼理兵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务、礼部尚书兼理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兼国子监事务、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授太子太师……他辅弼乾隆君侧,受到朝廷器重,皇帝对他的勤政谦恭,谨诚尽职,言不及私,体国公忠的品德赞赏备至。忠孝廉洁的蔡新,一生得到皇帝器重嘉奖之多,是闽南历史上任何官员无法相比的。

  蔡新告老还乡后,平易待人,睦邻相亲,敬老爱少,尊重县吏,劝义粜置义仓以济贫,庶民皆碑。蔡新虽官居极品,却谦虚谨慎。他回漳浦家居时,遇典史、巡检这类小县吏,持礼甚恭。

  有人说他这会降低身份,他说“我要使乡民知识位至宰相,也须尊敬父母官,懂得父母官的尊严。”族人曾与邻村溪南发生纠葛,他劝说“有万世溪南,无百年宰相。”教育乡人不得倚势压人。他在家乡设置义学,使无力延师的族亲子弟得以入学。还购置书田,作为族中参加乡会试者的资助。乾隆五十九年,漳州发生大水灾,他捐资劝粜,还置义仓,积粮备荒,又置义冢,令穷人有地埋葬亲属。他经常访问各地蔡氏宗亲祠堂及庙宇,修族谱,提倡睦族亲谊,敬老尊贤,在地方上施行公益和公德,后人仰慕。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蔡新父早逝,家境贫穷,自幼与兄助寡母耕作、采薪度日。蔡新年轻时,刻苦学习,尤喜闻儒家性理天命的学说,深受堂叔蔡世远的钟爱。

  蔡新中进士后第二年即回家为父营坟。乾隆十八年、二十二年两次请假回家探望及侍奉母亲,直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母亲死后再守孝三年才回朝当官。蔡新位高权重没有纳妾,身边只有妻子一人。

  蔡新清廉正直,谦虚谨慎,勤勉从政,官德人品才学俱佳,深受朝野称颂,百姓爱戴,是我国古代在朝官阶最高、任职中央部门主官最多、任职时间最长、享寿最久的官员。

  蔡新全家也是古今孝子贤孙学习的榜样,是中华传统伦理美德的楷模。首先是“孝”,新事母至孝,中进士大夫后第二年即回家为父营坟。并接母亲去京,母因留恋故土未随行。其兄蔡溎(乾隆10年中进士)考虑到支持蔡新全心全意工作,免其后顾之忧,即辞官俸母。乾隆十八年,新又请假省亲,探视母患眼疾,乾隆廿二年,新又请假回家俸母,廿二年十一月抵家,十二月乾隆任命新等人为上书房总师傅,新札奏恳辞,乾隆允许以后任之,直至乾隆廿九年十二月母亡,丁忧守孝三年后,才于乾隆卅二年五月再回京续任。新母林太夫人,同是“孝”可嘉,代新父孝敬公婆及带病的丈夫,曾得到乾隆帝的三次嘉奖。

  据蔡新的《诰封一品夫人亡室何夫人行略》,蔡新娶的妻子是漳浦官浔何鸣玉(号蓝仲公)的长女——何大小姐。从蔡新所撰的《诰封太夫人旌表节孝显妣林太夫人行述》看出,何大小姐(娘家家境富裕)嫁至蔡家后,安贫无怨、相夫教子,而面对蔡家的家庭经济情况,蔡新的岳父母从不嫌弃,私下不时给予蔡新必要的襄助。

  蔡新入仕后,想方设法回报岳父母的知遇之恩。曾奏请乾隆皇帝诰封岳父何鸣玉为“奉政大夫”,何鸣玉宗祠为“大夫家庙”,乾隆亲题御笔恩赐牌匾(另一种说法是何鸣玉外孙,即蔡新第六子蔡本俊于嘉庆年间官至南宁知府,奏请封赠外祖父何鸣玉为奉政大夫)。皇帝还钦命过往大夫家庙时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博学广识成帝师

  蔡新学问深厚,是一位著名文臣,其政绩主要在文化方面。乾隆三十七年(1772)设《四库全书》馆,《钦定四库全书勘阅缮校诸臣职名》历任的16名正总裁官中,蔡新名列第14位,负责《四库全书》的最后完善,主持编撰工作十余年,为这部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大成的巨著呕心沥血。蔡新入直上书房以后,由师傅升总师傅,辅导皇子读书。

  乾隆年间,在漳浦县产山社,有个员外名叫陈钩,由于他善于盘剥百姓的财产,成为产山一带有名的富翁。他虽有钱财,但仍不知满足。有一次他与邻居闲谈时说:“我虽有钱,可惜无官。”怎样达到既有钱又有官呢,他认为蔡新漳浦人,现在京城当相爷,官居极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叫儿子陈舍带上巨款去京城找蔡新求官。陈舍到达京城,找到了蔡新,说明来意,并献上巨款。蔡新拒绝说:“你无需拿这些钱来送我,我有朝廷给我的薪俸,已够吃够用了,无需要你的礼物。”同时又鼓励他回去以后,要用功读书,以求上进,备赴朝廷开科取士。

  蔡新从官五十年,始终人品端正,言行一致,尽忠职守。他在乾隆后期腐败成风的官场中能独善其身,做到相府虽堂皇壮观,相爷却财尽囊空,两袖清风,保持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这与跻身九门提督、军机大臣、大学士之列的和珅当官二十多年,贪污受贿九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朝十二年财政总收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130-A3-1.jpg

蔡新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