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9期 本期2732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4-22

用八十一年获得诺贝尔奖

 

□杨兴文

 

  多丽丝·莱辛在伊朗出生,父亲是帝国银行的职员,在战壕里左腿受伤成为残疾人。莱辛的父母来自英国,受到种植玉米致富的潮流诱惑,他们带着孩子搬到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南罗得西亚垦殖。父亲缺少经营农场的能力,不仅没有赚到钞票,反而债台高筑。

  移居南罗得西亚时莱辛6岁,母亲对她管教十分严格,想把她培养成有教养的淑女。莱辛的童年时代,似乎每天都是在母亲严厉的目光下生活。去修道院寄宿学校读书的时候莱辛不到7岁,那些修女多数为德国农民的弃婴,她们用地狱烈火之类的故事吓唬、教育孩子。

  莱辛在寄宿学校度过几年可怕时光,在眼睛出现问题和经济拮据的情况下,15岁那年她只得辍学在家,失去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不知不觉中,莱辛踏上自学之路,况且边学习边写作。到18岁的时候,莱辛已经写出两部练笔小说,还向南美的杂志社出售自己的故事。

  莱辛的长篇小说《野草在歌唱》总共11童,以黑人男仆摩西杀死家境拮据、心态失衡的白人女主人玛丽的案件为题材,向读者真实地展现了白人移民在种族隔离制度下非洲大陆的生活状况。《野草在歌唱》侧重心理刻画,深刻表现了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与种族矛盾。

  30岁那年莱辛发现,丈夫戈特费里德居然搞婚外恋背叛自己,在气愤中干脆分道扬镳,带着刚刚出生的儿子从南非来到英国定居,并将处女作手稿《野草在歌唱》带到英国谋求出路。小说深刻揭露了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和种族矛盾,经过不少曲折在英伦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得到文学评论家与读者的好评,莱辛随即在文坛崭露头角,成为冉冉升起的文学新星。

  在作品的广泛影响下,莱辛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只是有评委毫不留情地断言:“你永远得不到诺贝尔文学奖,我们不喜欢你。”听到人家的嘲讽,莱辛没有丝毫气馁,她清楚自己写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关注女性的命运,至于是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她来说是次要的。即使遭受别人冷嘲热讽,她也保持良好写作状态。

  在长篇小说《金色笔记》中,莱辛把女作家安娜二十世纪50年代的五本笔记,以及她创作的中篇小说《自由女性》穿插起来。黑色笔记描写安娜在非洲的经历,涉及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问题,红色笔记写她的政治生活,记录她对斯大林主义由憧憬到幻灭的思想过程,黄色笔记《第三者的影子》,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爱情生活创作的故事,蓝色笔记是她的日记,记录主人公的精神轨迹。前面四本笔记成为灵魂的四道反光,最后的金色笔记是作者对人生的哲理性总结。

  《金色笔记》通过描写安娜个人生活与追求,表现了二十世纪50年代动荡不安的世界现状和人们四分五裂的精神状态,也构成了作家对当代社会生活、人生信念、文学创作和审美形式的思考与探索。《金色笔记》在艺术形式上表现出大胆的改革与尝试,是莱辛最富盛名、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认为,《金色笔记》是先锋作品,是二十世纪审视男女关系的巅峰之作,莱辛是表述女性经验的小说家,以怀疑主义的精神,用如火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对分裂的文明作出详尽细致的考察。莱辛即将88岁的时候,终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莱辛不仅喜欢文学,而且坚持不懈地写作。从7岁开始练笔,到88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莱辛已经和文字打81年交道,获奖后还出版第27部小说《裂痕》。莱辛是真正的文坛常青树,在正式踏上创作之路以后,每天都要写几个小时,几乎每年都有新作问世。

  在人生的漫长岁月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随时可能中途放弃梦想,能够在文艺界锲而不舍地奋斗81年的人究竟有几个?半途而废与持之以恒,往往是失败与成功的分水岭。只有在途中不怕迷路的人,才能从人迹罕至的地方找到路,从而走出人生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