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7308版 当前B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4-17

以近万吨基酒储备再出发

 

贵州老名酒安酒开启“回归之旅”

 

□本报记者 田锦凡

 

  熟悉贵州安酒的人,大概不会对“安酒是贵州老名酒”心存疑虑。它历史悠久,源于解放前就享誉四方的“安茅”。1951年,国营贵州安顺酒厂在“醉群芳”等老酒坊基础上成立;同年,茅台酒厂成立。安酒与茅台,恰属贵州白酒企业建厂最早的那一批。

  建厂之后,贵州安酒迎来辉煌时期。1955年,在全国首届酿酒大会上,它是贵州入选“甲级酒”的两大名酒之一,另一个获评“甲级酒”的是茅台。1963年,在首届“贵州名酒”评比中,安酒又与茅台、董酒等同列“省优”,荣获“贵州名酒”称号,成为“贵州八大名酒”之一。此后,安酒蝉联历届“贵州名酒”评比。

  1988年,贵州安酒集团总公司成立,成为我国首家白酒集团公司,开创了业界先河。彼时,贵州安酒的规模排名全国第一、产量超过2万吨,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前来视察指导工作。同年,贵州安酒获世界包装权威荣誉——“世界之星”奖;1989年,它在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上获评“国家优质酒”。

  事实上,若只说贵州安酒是“老名酒”,并不足以概括全部,它还是“老酱酒”。早在1930年代,贵州安酒前身“醉群芳”酒坊的创始人周绍成,就采用贵州民间传统曲药发酵工艺生产。出身中医世家的他,在祖传中草药制曲秘方基础上,选用110多种中草药合成“百味散”,粉碎后掺入麦麸制成酒曲。同时,通过与华茅、王茅、赖茅等反复比较、品鉴,并对茅台镇的烧酒工艺进行摸索、学习,历经多年苦心钻研,“醉群芳”终于酿制出“开甑半城香”的精品好酒,被当时的爱酒者誉为“安茅”。

  无论从贵州的大曲酒工艺传统、还是“醉群芳”的“安茅”发展历程看,均可确定最早追溯自1930年代起,酱香酒便是贵州安酒不可抹杀的历史,它在酱香上早有积累、沉淀。

  如今,潜行、沉淀多年后的贵州老名酒安酒,在酱香白酒领域终有大动作。4月12日,贵州安酒2万吨酱香白酒扩产项目签约仪式在习水县举行。签约投资的“安酒赤水酒谷”总投资超过50亿元,项目占地1500亩,建成后将形成年产2万吨大曲酱香制酒、6万吨制曲、10万吨陶坛储酒的综合体量。

  酱香酒不同于其它香型酒,一瓶好的酱香酒需严格按“二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要求,历经春、夏、秋、冬一年时间,最后至少经过4年以上贮存。一瓶优质酱香酒在面市前很多年,就开始酿造了。

  而贵州安酒,早于2010年开始在“酱酒黄金产区”的赤水河边建设酱香酒生产基地。此次在酱酒生产上的大手笔投入,不仅关乎安酒的历史初心,亦关乎安酒的发展未来。

  贵州安酒对酱香的回归,称得上是来势凶猛,前述签约便是最好的验证。这般姿态,固然有安酒品牌历史资产、正宗酱香工艺作为底气支撑;但同样重要的是,安酒还有充足的“弹药”——基酒储备。

  酱香酒总体稀缺,优质酱香酒更是一瓶难求。充足的基酒储备,成为酱酒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重要筹码。所以,酱酒头部企业都忙着扩产能。贵州安酒回归酱香,充足的基酒储备就是它的底气。

  2010年,贵州安酒在“酱酒黄金产区”的赤水河边——习水县土城镇建设酱香生产基地。历经10年发展及沉淀,今年安酒习水生产基地将实现酱酒制酒1万吨规模。而在过去10年时间里,安酒已拥有近万吨基酒储备。

  在此基础上,伴随投资总额逾50亿元的“安酒赤水酒谷”落地,贵州安酒将形成年产2万吨大曲酱香制酒、6万吨制曲、10万吨陶坛储酒的综合体量,从而迈步酱香型白酒行业前列。

  大手笔打造“安酒赤水酒谷”,不仅是贵州安酒以充足的产能博未来,更体现了安酒打造“高品质好酱酒”的匠心。

  一方面,酱酒越是老酒多,越是品质好。缺乏优质的基酒储备做后盾,想有高品质好酱酒几乎是不可能的。贵州安酒布局酱酒生产已10年,至今积累的酱酒基酒储量相当可观;“安酒赤水酒谷”建设完成后,安酒的产能、储能优势将更明显。庞大的基酒储量,恰是安酒的品质决心。

  另一方面,“安酒赤水酒谷”位于“酱酒黄金产区”赤水河核心地带,比邻习酒、坐望茅台,使贵州安酒享有“得天独厚”的酿造优势。赤水河流域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成长力、发展潜力及名优白酒最集中的酱香白酒黄金产区,安酒充分依托当地先天酿酒条件,100%采用贵州本地红缨子糯高粱、12987大曲酱香工艺及至少5年以上陶坛贮藏,以正宗原料、正宗工艺、正宗坛藏、正宗品质,提供“正香正味”的高品质酱酒体验,谓之“酱香突出、幽雅醇厚”。

  从1930年代至今,贵州安酒的“酱香梦”持续了近百年。从2010年打造习水酱酒生产基地,到今年“安酒赤水酒谷”规划建设,十载岁月峥嵘、十载潜行布局,安酒终于由势能转向动能。而这,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