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往“AA”制的故乡荷兰感受海牙这座城市的国际范
朋友聚会吃饭,结账时候经常会说“AA制”,“AA制”的英文却是“Go Dutch”,直译过来是“去荷兰”或“按荷兰的方式”。这个说法来自英国人对荷兰人的偏见,因为早期荷兰人做事严谨,精明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吃饭都要平分账单。高冷的英国人认为荷兰人很没有绅士风度,就以“去荷兰”这种略带嘲讽的语气揶揄一下。另外一个原因是,早期的荷兰人是“海上马车夫”,海员们一出海就是大半年甚至几年才能回家一次,朋友这一次见面聚会下一次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谁请谁都不合适,索性各自买单。
无论荷兰曾经如何发达,现在他们也是欧洲著名的“守财奴”,哪怕是去露营,都会自带所有生活用品、食物和水,让当地商家哭笑不得。不过,荷兰人自己却不这么想,他们会用“Go German”指代“AA制”,因为在他们眼里,德国人才是严谨的代表。
荷兰人崇尚开放、自由,却做事严谨且计划性强,这种性格也体现在了他们的城市风格上,处处渗透着王室范儿的海牙,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海牙(Den Haag),位于鹿特丹西北方向仅25公里的海边,因其有著名的“联合国国际法庭”(海牙和平宫)而被世人所熟知。虽然阿姆斯特丹是荷兰宪法规定的首都,但荷兰政府、王宫和议会都在海牙。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座荷兰第三大城市,才是其政治中心。
城市的作用决定了它的风格,建筑处处凸显着王室风范,大气、庄重且不张扬,包围在一片绿色的宁谧气氛中。如果说阿姆斯特丹过于喧闹杂乱、鹿特丹过于现代、而小孩堤坝又是一番乡村风的话,那么海牙应该最能代表荷兰风格的城市了。
从鹿特丹到海牙,火车仅需半个小时。无愧于“自行车王国”的声誉,出车站就是密密麻麻的自行车。
火车站外就是一个公园,碧绿的湖水,岸边的白天鹅。虽然贵为王室所在地,固有的印象以为会是严肃庄重,这座城市给我的第一印象竟是如此静谧和美好。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甚至不喜欢再看地图找一些point,就喜欢在一个城市里漫无目的的走,看看街道建筑,当地人的生活。街头三三两两的游人,露天咖啡座坐满了当地居民,生活不过如此。
如果不提前看一下地图,我肯定想不到海牙Plein广场旁边外观看上去朴实无华的这座建筑就是国会大厦(Binnenhof)。1229年,荷兰弗洛里斯四世伯爵买下了这块地建起住宅,从1446年起就作为荷兰国会(Staten-Generaal)的开会之所,数百年来一直作为荷兰的国会和议会所在地,也就是荷兰的政治中心。
虽然贵为政治中心,但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走进院子里,只有参观内部需要提前预约。每年9月第三个星期二的亲王日(Prinsjesdag)即国会开会日,荷兰君主会乘金马车到这里的骑士厅(Ridderzaal)发表王座演说。16世纪起,这里就成为了荷兰的国会大厦,1982年起,荷兰首相将办公室设在“小塔(het Torentje)”里。
总听新闻里说“设在海牙的国际法庭”,海牙也因此为世人所熟知。国际法庭的全称叫做“联合国国际审判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简称ICJ,是联合国的司法裁决机构,于1946年2月设立于海牙和平宫。
和平宫(Vredespaleis)距离海牙市中心步行大约需要30分钟,之所以取名“和平”,自然是因为它寄托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于维护和平的希望。这座红砖建筑看上去庄严肃穆,钟楼高达80米,内部收藏了世界各国送来的礼物。
门前用不同的文字写着“我们祝愿世界人类的和平”。
门口正门右侧矗立着一座不起眼的和平纪念碑,高仅1米左右,上部的和平之火长明不熄,碑文写着“愿和平充满世界”。周围不同的石头可是大有来头,197块各色石头来自世界各国,代表各自不同的国家,代表中国的是第36号绿色玉石。
今天的和平宫是联合国国际法庭,常设国际仲裁庭、国际法图书馆和国际法学院的所在地。如果想入内参观,同样也需要预约。我来海牙本就是临时起意,很遗憾只能望门兴叹。这里曾经审判过无数战犯,其中不乏有争议的前南领导人米洛舍维奇。国际上的一些领土纠纷也在此得到了解决。
(据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