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8期 本期2723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4-03

多方发力方可纾解中小微企融资难题

 

□一 凡

 

  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支撑就业、稳定增长、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小微企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已有所缓解,但对照中央要求及部署,很多举措尚未完全落实到位。

  不久前,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要求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无疑,此举对破解中小微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剑指中小微企融资问题,强调“高度适应性”——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必须围绕中小微企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企业差异化、细碎化、高频化、快速化的融资需求;强调富有“竞争力”——各类金融服务提供者必须围绕中小微企融资产品、服务展开充分竞争,在更好促进企业发展方面展现软硬实力;强调具有“普惠性”——丰富及拓宽中小微企的融资渠道,为数量占企业主体90%以上的它们提供好融资服务。

  深入分析,当前相关融资体系在化解中小微企融资难题方面尚存不足:首先,一些金融机构受传统信贷模式制约较多,相关信贷评判标尺没跟上中小微企发展的节奏,未能从根本上满足中小微企的金融需求;其次,针对中小微企的金融产品、服务同质化较重,缺乏软硬结合的竞争力;再次,中小微企遭遇融资“肠梗阻”,相关政策未能真正惠及企业。

  近年来,有的地区先行先试破题中小微企融资难、融资贵,在提高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方面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已取得明显成效。但这些还远未够,面对这一世界性难题,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方必须持续协同发力,通过疏堵并举、标本兼治,切实破解中小微企融资困境。

  一方面,可考虑顺应中小微企发展新需求,突破传统信贷模式。金融机构应探索能跟上企业融资需求日益变化的办法,立足评估更透明、贷款更简化、放款更快捷、还款更灵活等要求,做好风险把控、挖掘企业发展潜力、开拓未来金融市场空间等多重目标平衡,创新质押信贷模式,使中小微企融资更简洁、易操作,更具商业可持续性。

  另一方面,应不断推出精准化的产品及服务。在风险控制基础上开发适合中小微企个性化的金融产品,着力降低贷款难度及成本、提高贷款总量,实现信贷资源精准投放;着力改变信贷业务重产品、轻服务的状况,借助各种手段宣传中小微企信贷产品、相关服务流程、注意事项等,详细阐述面向中小微企贷款的全流程服务方案,优化在线评估、贷款、还款等操作流程及页面互动功能,使企业做到明明白白、心中有数。

  全力纾解中小微企融资难题,还需强力推动政银企合作。就政府而言,相关部门应加强制度建设,有效联合各方力量,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基础上细化实施方案,推广各地有效的典型经验及模式;搭建跨部门、多层级的数据共享平台,打通信息孤岛,更好服务于各类金融机构;实施分区域、分行业的中小微企贷款差异化监管考核机制,促进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就金融机构而言,要充分利用政府数据共享平台,借助专家库、信息库等多维数据,深入了解中小微企的产品、技术等,全面、精准刻画企业信用及经营状况,从而精准对接银企双方现实需求,为各种类型企业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就中小企业而言,要着力提升自身信息透明度,充分展示产品、技术等信息,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及竞争力。

  总之,只有通过政银企三方有效对接、良性互动,才能打通中小微企融资的“神经末梢”,为广大中小微企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更多金融“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