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体现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反映了现代社会文明的进步水平。近年来,我省无障碍建设及设施管理取得积极进展,为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便利,但还存在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在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王小乐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建议》提案,呼吁——
让残疾人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
□本报记者 曾 丹
残疾人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前不久,中国残联检查组到贵阳检查《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贯彻实施情况。检查组成员中有拄着拐杖的盲人,也有坐着轮椅的肢体残疾人。他们对照相关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对园内通道、无障碍卫生间、盲文指示标识、坡道、盲道、低位服务台等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进行仔细测验核检。
检查结束后,中国残联检查组对贵阳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给予肯定。
“《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实施以来,贵阳市城市新建或改造的主干道和次干道等均铺设了盲道、坡道等无障碍设施,新设盲道13万米、面积6.5万平方米。”贵阳市残联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贵阳市新建和改建的公共广场、公园绿地、大型商场、卫生医疗机构,以及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居住小区等,无障碍设施设置率达100%。截至目前,贵阳市的盲道设置率达95%。
“贵阳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是全省的一个缩影。”记者在省残联了解到,根据《贵州省无障碍环境建设“十三五”实施方案》,近年来,我省以解决残疾人和老年人无障碍日常出行、获取信息为重点,全面提升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加快推进政府机关、学校、社区、公共交通、旅游景区、社会福利等公共场所和设施的无障碍改造,深入开展信息交流无障碍建设。
其间,我省还严格执行铁道客车及动车组无障碍设施通用技术条件、移动互联网终端无障碍、导盲犬驯养管理等无障碍国家、行业标准,以及无障碍建设评价体系,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同步开展了创建全国无障碍环境市县工作,将无障碍环境建设融入文明城市、智慧城市创建内容,全面推进我省城市无障碍化建设;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美丽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内容,开展无障碍村镇创建工作,逐步推广农村地区无障碍环境建设。
“按照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对新建、改建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严格监管,进一步提高无障碍设施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和质量。”记者在省住建厅了解到,我省城市主要道路、主要商业区和大型居住区的人行天桥和人行地下通道,都按照无障碍工程建设标准配备无障碍设施;人行道交通信号设施逐步完善无障碍服务功能;城市大中型公共服务场所的公共停车场和大型居住区停车场,按照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设置并标明无障碍停车位。
亟待解决的瓶颈难题
根据我省的工作安排,2019年,我省对全省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进行了中期检查。
“虽然我省无障碍环境建设有很大进展,但还存在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记者在省残联了解到,目前,我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瓶颈突显为:创建无障碍环境市、县工作尚未全面开展;全社会无障碍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新建无障碍设施建设不规范、不系统,无障碍建设相关技术标准尚未得到有效执行;对已有建筑、公共设施的无障碍改造严重滞后,无法满足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需求;部分市、县已建设施未进行无障碍改造;无障碍设施管理亟待加强;信息交流无障碍建设、残疾人、老年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农村无障碍建设等较为滞后。
“城市无障碍化环境的建设是残障人士社会生活的必须和基础。”省残联有关负责人表示,对残疾人来说,无障碍设施就是他们的耳朵、眼睛和四肢。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他们最现实的需求,也是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条件。
“我省现有有60岁以上老年人523万,各类残疾人254万,涉及全省五分之一的家庭。”在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王小乐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建议》提案。提案认为,目前我省现有无障碍设施无法满足特殊人群出行和交流的需要,一些已建的盲道、坡道、无障碍卫生间建设不标准,不成系统;道路与建筑物出入口间、无障碍卫生间与道路间没有无障碍衔接,造成人为障碍;老住宅、老建筑的无障碍设施缺失,使轮椅使用者“出门难、下楼难”;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没有无障碍设施,或不能使用;配备有无障碍设施的公交车和出租车基本为零;配有字幕和手语的电视节目和安装有无障碍阅读的政府APP、政务网站过少;配有语音播报功能的公交站、红绿灯路口几乎没有;老年人、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存量大、任务重、资金缺口大,地方财政难以承受。
在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王生光也对我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他指出,不少人将无障碍设施简单归于残疾人事业,而忽略了包括老年人、婴幼儿等人的需求。而且,只关注交通无障碍设施,不了解、不重视信息和消费品的无障碍建设。他说,在一些经济发达城市特别是这些城市的中心区,能看到大量的盲道、无障碍坡道,也能看到为坐轮椅的行动不便的人准备的厕所蹲位、为盲人过街准备的导盲犬、盲文地图等。但我省目前的无障碍设施,大多是与新建新修的建筑配套修建,在一些较为老旧的社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无障碍设施几乎没有。
营造关爱残疾人的社会氛围
2020年,我省将对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总结验收。
“行动来源于认识,只有提高认识,才能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省政协委员王生光说,要搞好无障碍设施建设,首先应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介,从学校、社区到公共场所开展无障碍知识的宣传活动,消除隐性歧视,营造“建设无障碍,方便你我他”的良好社会氛围。
王生光认为,建设无障碍设施,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科学设计,长远规划。同时,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制度,严格执行设计审批和竣工验收程序;加强对城市道路、公厕等无障碍设施监督检查,整顿无障碍设施被占用、被破坏乱象。
他建议,扩大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广度和深度,扩大覆盖范围,深入调研特殊群体的实际要求,开展无障碍环境市、县、村镇创建工作,推进无障碍设施进社区、进农村,使更多的人共享无障碍设施带来的舒适和便利。
“成立以相关领导为成员的贵州省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全省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并定期开展督导和调研,把无障碍环境建设作为城市建设和形象工程来抓,并纳入‘文明城市’创建体系、美丽乡村建设和民生实事工程来建设。”在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王小乐通过提案建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尽快编制出台具有山地特色的贵州省无障碍设施设计规范和建设标准,指导全省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开展无障碍规范标准和相关知识培训;市政公用设施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监督检查,整顿被占用、被破坏乱象。对损坏、侵占无障碍设施或改变设施用途的,要有具体可操作的处罚措施;建立无障碍环境建设联动宣传机制,加大无障碍环境新闻宣传力度;各级公共服务机构定期开展对无障碍设施、设备的检查及维护,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无障碍意识,确保无障碍设施正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