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6期 本期2719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3-27

漫话中国戏曲的龙套艺术

 

□李学朴

 

  华夏戏曲中的龙套,在舞台上的各种表演与戏曲艺术的整体风格相适应,它有着不可替代的种种奥妙之处。欣赏龙套,理解龙套的艺术美,可以说是欣赏戏曲的重要内容之一。

  戏曲的龙套在极大范围内适应着戏曲写意的表演程式。一组龙套,在衣着、扮相全不变化的情况下,可以是诸葛亮帐下的蜀中兵士,可以是司马懿统制的曹魏军卒,还可以是周瑜率领的东吴大军。即使是在同一戏中,龙套也可以朝秦暮楚,反复无常。这样,几个群众演员便可以完成若干倍于他们的演出任务。而这种以一当十的方法又与戏曲团体的巡回演出,队伍精干以节约支出等演出形式相适应。说以一当十,有时并不完全准确。因这四个龙套可用来代表千军万马。比如《姚期》中的龙套,就是使“蛮夷不敢扰边庭” 的“数万儿郎”; 而在《华容道》中,这几个龙套又只代表溃不成军的三、五败兵了。如是者,这几个龙套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兼容并包,有着无穷的变化。

  有趣的是,舞台上的每个龙套可以是群体——如伴随将军出征的兵士,为君臣列队的前导等,这时,他们每个人代表着一群人;有时他们又可以以个体的身份出现,“与爷带马!” 一声令下, 一个龙套便走将出来, 一手执“开门旗”—— 这是龙套身份的代表,一手把马鞭递了过来——俨然又是为主帅服务的马夫了;“与爷顺轿!”一声传唤,两个龙套走过来,掀轿帘,之后,这两个人各执“轿杆” 一头,成了一个顶一个切实存在的两个轿夫了。更有趣的是一旦他们公务完毕重回队列,他们便摆脱了“马夫”“ 轿夫” 的身份,重新成了“群众代表”, 又开始了代表一群人的生活。比如《霸王别姬》中,项羽的几个龙套便代表着八千子弟兵,而一旦需要出来禀报军情,传唤命令,他们便走将出来以单个军卒的身份工作,公务完毕,再入队列,以充“八千” 之数。这里,戏曲龙套真是说大就大,说小便小。

  制造效果,烘托气氛是龙套的“拿手好戏”。《 战宛城》中曹操发兵,龙套要随曹军将士一起高唱【北泣颜回】的曲牌,高昂的大合唱把曹军锐不可当,宛城志在必得的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将相和》中廉颇与蔺相如争强,率兵阻挡蔺相如去路时龙套走“龙摆尾” 队式,形象地勾画出廉颇人马穿街过巷拦挡蔺相如前进的情景。《李陵碑》中的几个龙套不但扮相衰老,而且台步蹒跚,神态沮丧,有力地渲染出杨老令公在两狼山上弹尽粮绝,救兵不到的凄惨景象。《秦香莲》中包拯的龙套在【长锤】锣鼓中一对一对,四平八稳地走出台口,端庄凝重地站在一旁,烘托出开封府铁面无私的威严态势……

  龙套在台上要制造效果、烘托气氛,但是这种“制造” “烘托” 又是有限度的。除去必要的基本动作之外,演出中大多不要求他们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呈现喜怒哀乐,不要求他们像电影中的每个群众演员那样,对戏中的每个情节都有自己各不相同的反响、表示。相反,倒是要求他们老老实实地站好、走好就是。其原因之一在于戏曲的表演舞台是固定的,观众的视点、“焦距” 是固定的,要突出场上的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要给主要情节、主要人物以“特写镜头”, 让龙套下去是不行的,最好的办法是让舞台的画面上有静有动,以静来衬托动。龙套的静止抑或是相对静止,恰恰把观众的“焦距” 调到对准正在活动的画面及人物上。这是在不变中求变化,而这变化是通过舞台上龙套的不变与观众视点的变化来共同完成的。倘在主要角色或其他角色的表演当中,龙套亦与正在表演的角色“甘苦与共”, 观众必然眼花缭乱,目不暇给了。如同人们不能责怪电影的特写镜头忽略甚至删去了特写以外的人物和场景一样,戏曲舞台上的龙套也不简单地讥为“活道具” 。

  龙套也不是在所有的戏中一概如泥塑木雕。大约是由于他们不常声响的缘故,因此一鸣常可惊人。《斩马谡》中,诸葛亮要斩杀失去街亭的马谡,可念及他追随自己多年,家中尚有八旬老母,有意饶其不死,正犹豫间,两旁沉寂已久的龙套竟然“哦”“ 哦” 连声。那声音森严、深沉,连统率三军的诸葛亮听之也心惊不已。这“哦” 声既可以看成是三军对“马谡未曾出兵先立军令状,失守街亭罪不容诛” 的正义呼喊,是军营将士呐喊的客观存在;又可以看成是诸葛亮对自己治军从严,马谡宽宥不得的内心情感的一种体现。它是蜀中将士的责问之声,也是诸葛亮的自责之声。这“哦” 字连喝数声之后,诸葛亮强作镇定,掩面挥扇:“斩、斩、斩” 结束了马谡的生命。这里,龙套的几个“哦” 字有着多么丰富的内涵,对剧情的发展及揭示诸葛亮的思想变化起了多么重要的推动作用。再看,《玉堂春》中,经过三堂会审,身着红袍,跃居龙门的王公子已经认出下跪的犯妇就是自己的情人苏三,他不顾官体,“本当下位将她认” 时,两旁的龙套却“哦哦” 连声。这仅有的一个“哦” 字使王公子顿时冷静下来,他想到了自己如今是朝廷命官,想到了苏三是个“罪犯” ,想到了这里是庄严的法庭,贸然相认只能给自己及苏三带来麻烦,于是,王公子收拾起心猿意马,再图别种良策了。按常理说,森严的八府巡按大堂,审问的是人命重案,连当官的都要屏气噤声,普通的衙役岂能高声喊叫?殊不知正是龙套这个并无具体台词的“哦” 字,省却了王公子若干“我不该在庄严的大堂上失去理智,这样下去我要犯错误……”等一系列繁琐的内心独白;正是这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哦” 字,使全剧情节柳暗花明,发生了后来的“监会”“ 团圆” 等戏剧性的变化。

  华夏戏剧中的龙套艺术之美,风华独具,自成一体,底蕴悠远,具有永恒艺术魅力和传世价值,是戏曲文化的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