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6期 本期2719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3-27

不畏不惧 迎难而上

 

——访民盟盟员、贵州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刘燕

 

□本报记者 王 吟

 

  “看到支援报名信息后就义无反顾报了名,家人还是比较支持的。我们的责任重大,肩上的职责给予我战胜病魔的信心,以最饱满的状态努力完成了救治任务和使命。”民盟盟员、黔东南州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黔东南州人民医院支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医疗队队长刘燕,在大年初三便带领其他6名医护人员随贵州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驰援湖北,参与到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当中。

  “鄂州市中心医院除了传染科、两个重症监护病房、医院12个内科病区全部腾出来收治病人。”刘燕被分到鄂州市中心医院的呼吸治疗组,了解所负责病区情况后,她才知道所在科室从医生到护士没有一个从事呼吸专业人员,她深知肩负的责任更重大了。刘燕告诉记者,到达岗位后她才真正感受到了湖北地区疫情的肆虐和医务人员的紧缺,环境十分艰难。

  在鄂期间,刘燕所在的是医院床位最多、病人最多的一个病区,且科室里收治的病人有近半的重症。每天早上她带着住院医生查房,了解患者病情,同时关注着他们的心理情绪。面对每一个病人,刘燕都用心用情耐心倾听,尽量多给一些安慰和疏导。 “焦虑、沮丧、失眠还有对生命的绝望常常困扰着患者,病人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很重,这些情绪对治疗和病情的恢复都造成很大影响。”刘燕表示,经过药物和心理治疗双管齐下,患者情绪渐渐稳定下来配合治疗,更有利于促进病情恢复。“看到每天治愈出院患者开心感激的笑容,我们医务人员也受到鼓舞,信心倍增。”

  “穿戴防护装备的时间长了会感觉缺氧、头痛,眼罩里面的水把眼睛灼得生疼,口罩也把耳朵勒得生疼,我很欣慰这些我都克服下来了。”刘燕的执着和勇敢阐释了什么是“生命守护者”!为了节省防护医疗物资,早餐多吃、不吃中餐、不喝水,从早上进病房持续工作6小时、8小时或9小时是她们的工作常态。

  “呼吸每分钟只有4、5次!心率也只有30多次!患者没有意识了!”刘燕回忆起某天下午一位患者病情突然加重,来不及犹豫的她得知情况后立即前往病房,迅速跪到床上开始胸外按压,组织吸痰、药物等抢救……刘燕说,抢救持续30分钟后,患者心率呼吸才恢复正常,忙完后同事提醒才发现没有戴N95口罩,也没有三级防护的隔离衣!“当天下午我再次进病房时没有N95口罩了,就戴了个外科口罩,但遇突发情况没有时间去考虑,救人要紧。大家都说这样风险太高,但我想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话间,记者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紧张之境,为刘燕的敬业与勇敢感到敬畏。

  除了肩负救治病人重任,刘燕还得担负起领队的职责。“我们医院(黔东南州人民医院)先后三批共21个队员援助鄂州。但大家分散在不同酒店,工作的医院也不一样,很难碰面。”于是每到一批人员她就骑着自行车到每个队员的驻地酒店去联络,给后来的队员们交代工作生活注意事项,指导院感防控培训。考虑到形势严峻,病毒播散强,在进行院感防控培训后,上岗前一个一个的考核防护服穿脱,就怕有人忽略哪个环节。安排每天记录各队员的工作情况及身体状况,了解队员的心理活动,及时帮助队员解决生活需求与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