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6期 本期2719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3-27

“驻村干部,就要住得下、留得住”

 

——访普定县政协智力支边办驻村干部、渔塘村第一书记张辉

 

□本报记者 陈 庆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是普定县政协智力支边办驻村干部、渔塘村第一书记张辉最真实的写照。

  2019年7月,张辉到普定县坪上镇渔塘村驻村工作。短短半年时间,他从过去一个标准的坐办公室的干净清爽造型,变成了现在黑黑瘦瘦、满身泥土的“农民样”。

  “累并快乐着!累点、苦点不算啥,只要村民满意,就是我的最大幸福。”回首这半年,张辉感慨颇多。

  驻村干部到底要做些什么?“驻村干部,就要住得下、留得住。一是做到一个‘通’字:勤沟通,连感情。走村串户,唠家常话农事,与每一户村民交流沟通。二是做到一个‘实’字:摸实情,出实策。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户展开调研,对群众反映实际困难和问题,能够当下改的,力行立改,见到实效。一时解决不了的,要盯住改、限期改,一件一件整改到位。三是做到一个‘为’:知责任,有作为。通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确保‘三会一课’常态化,党员教育、管理规范化,重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要鼓起腰包,必须先转变观念,扶贫先扶志。”在村里、在田间地头,或是饭后村头聚集的地方,张辉都会加入进去,逢人便说富农、强农、惠农政策和现代农业知识,有意引导话题展开讨论。润物细无声,慢慢地,“现代农业”等这些词语在村民的言谈中多了起来。

  “我们都知道,要想彻底摆脱贫困,必须发展富民产业,让产业发挥持续动力,为脱贫奔小康提供强力支撑。”张辉告诉记者,渔塘村底子薄、困难多、产业弱,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因地制宜发展棚瓜种植,让壮劳力外出务工,妇女、老人在家种植棚瓜,种植面积从50亩发展到100亩。每亩增收1万元,农户每年增收650万元。而且我们村形成了基础的蔬菜批发基地,夏、秋季,每3天采摘1次瓜尖,县级的蔬菜客商到村里收购蔬菜。因为产销两旺,群众的种植积极性空前高涨。每天20余人到种植基地务工,每人每天80元,按照务工时间6个月计算,群众至少增加务工收入24万元。为了巩固脱贫成效,我们还争取普定县国土局在鱼塘村实施1000亩“旱地改水田”工程。目前,每天有10台挖机作业,完成了机耕道毛路开挖3.5公里,土地开挖和平整700亩,工程顺利推进。

  目前正值春耕时期,农事如火如荼,每天都忙到很晚才收工。张辉说,我们正在积极调减玉米种植,一是大户带领农户种植生姜120亩;二是试种糯小米100亩,目前正在整地,即将播种;三是棚瓜和韭黄地正在松土,施用农家肥,做好保苗工作。

  “驻进村、沉下心,真扶贫、扶真贫。”张辉表示,下一步要继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户就业能力和发展产业技能;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乡村振兴打基础;要动态管理好“两不愁三保障”工作,扎实巩固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