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6期 本期2718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3-26

“穿上这身白大褂就要治病救人”

 

——访民进会员、贵州省第七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刘莉

 

□本报记者 曾 丹

 

  “我不仅仅是要活着回来,而且要带着胜利凯旋。”刘莉跟随援鄂返筑医疗队依次走下飞机,挥舞着双手,向迎接她的家乡人民致意:“我们回家了!”

  随着一个个“清零”捷报的传来,3月16日,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会议要求组织援鄂医务人员分批撤离,按照中央指导组“先方舱医院,再轻症定点医院,后重症救治医院”的方案,贵州省援鄂医疗队陆续返筑。

  3月19日,贵州省第七批援鄂医疗队顺利返筑。到达贵阳后,刘莉将跟随医疗队统一前往指定隔离地点隔离14天。

  一个月前,刘莉作为贵州省第七批援鄂医疗队147名白衣战士中的一员,奔赴武钢二院感染病区开展救治任务。刘莉是兴义市人民医院重症科医师。她曾被同事戏称为“兴医女侠”,是ICU总住院医师中首个任职长达18个月的女医师。她创建了多达500余人的黔西南州急危重症病人微信交流平台,覆盖整个黔西南州,为各县乡镇卫生院开通零距离绿色通道。在交流平台里,她总是第一时间给患者答疑解惑,是患者口中的美女老师。

  在武汉疫情最严重的关键时刻,刘莉写下请战书驰援武汉。从征询家人意见到作出决定仅仅用了五分钟。出征前,同在医院脊柱外科工作的丈夫从科室一路小跑到院工会送她,只说了一句:“你放心,家里孩子我会照顾好。”

  踏入病房就意味着战斗的开始。投入临床工作的当天就是值夜班,初到的畏惧和不知所措已无暇顾及。刘莉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距离只有一层白色隔离衣。

  “有一次深夜,我负责的患者突然情绪激动,我去安慰他,和他聊家常,病人终于平稳地睡着了,可是我却突然感觉心慌、胸闷、头晕,上气不接下气的。我一直在想是缺氧了?还是感染了?低血糖了?”回驻地后,刘莉警告自己“身体可不能出问题,关键时候,我们只有冲上去,才能把生命抢回来。” 好在休息后,连续监测体温正常,身体逐渐恢复,她便又投入到正常有序的工作中。

  “语言和药物应该是治疗的两大法宝。小伙伴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精神的安抚。耐心解答他们的疑惑,鼓励他们勇敢面对,有时就是最好的良药。”刘莉是一名80后,她喜欢称呼患者为小伙伴,说起武汉的小伙伴,她觉得格外亲切,因为“为武汉拼过命,那里也是我们的家。”

  为减少环境污染和医务人员自身感染,从隔离区出来后,医疗队员必须进行清洁,包括用生理盐水清洗鼻子、眼睛和漱口等,回到住宿点还需再次洗澡、换洗衣物。高强度的工作,防护服厚重闷热,护目镜勒得眼眶生疼,口罩压住的鼻梁和面颊会留下深深的印记……虽然异常艰苦,但刘莉斗志满满。她表示,驰援武汉后,她陆续收到很多朋友的关心,虽然身处武汉抗“疫”最前线,但身后有着强大的后盾,医院领导、科室主任、同事、家人朋友的支持让她更加无后顾之忧地加入战斗,病人病情好转的笑脸,更是她的不竭动力。

  大家都说刘莉是逆行的英雄,但刘莉却淡淡地说:“职责所在,穿上这身白大褂就要治病救人,这是我们的职责,我们责无旁贷。”

  虽然回到了“家”,刘莉还牵挂着“武汉小伙伴”,时常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和患者保持联系,不忘叮嘱他们多休息、放松心情,并和他们约定明年春天再相聚。她想起,临别前植树节那天民进湖北省委会员为贵州医疗队种下了一棵代表她们的树。她说:“武汉是我的第二个家。明年,我要‘回家’去看看他们,看看我们的树。”

  在千里逆行的战场上,刘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务工作者的初心和大爱,将贵州力量注入荆楚大地。寒冬已然过去,春暖花开之时,定山河无恙、人间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