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6期 本期2716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3-24

经济学专家李义平:疫情倒逼民企创新

 

□王捷先

 

  经过全国自上而下的努力,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疫情对不少行业及企业造成了不利影响,民营经济亦承担着诸多风险。我国民营经济可否继续稳健前行?近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被誉为经济学界“进京三杰”的李义平就此作了解答。

  他表示,当前经济形势对我国民营经济的影响较大,这与民营经济本身的特点有关。从制造业看,民营企业一般处于产业链的相对低端,一旦产业链环节出现问题,这些企业就极易受到影响;在服务业方面,受防控措施限制市场消费减少,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此外,大部分民营经济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也较差。

  李义平判断,经济在短时间内虽会受到影响,但我国拥有较完善的经济结构、较完整的产业链、较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国内的生产能力、运输能力等均未遭受破坏,加之如今疫情已获有效控制,生产、运输恢复不会太慢。

  针对一些民企可能面临的终止运营、破产重组状况,李义平表示大家应深刻理解市场经济,它之所以有活力就在于具备淘汰功能,这是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跟不上市场变化的企业将被淘汰,适合市场情况及经济环境、能进行创新的企业将活下来,产业产品结构由此得以提升,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为帮助民企渡过当前难关,中央及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李义平认为,广大民企应充分了解这些优惠政策,并努力争取享受这些政策;更需积极贴合市场需求,主动调整经营策略。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从来都没有课本说教,而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历练中自己学会游泳。”李义平说,现代企业需拥有核心技术、具备竞争力的产品才能生存,单靠补充资本是不够的。

  他表示,疫情可倒逼企业提升产业结构,这也是民营经济的机遇之一。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不能再粗放进行,企业必须生产出新产品,抓紧这个“洗牌”机会跟上创新步伐,体现适者生存。

  值得关注的是,产业恢复阶段的就业问题突出。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月份受疫情影响,全国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失业率已明显上升。

  李义平就此认为,眼下的问题是中间环节不够畅通,一方面很多工厂开工缺工人,另一方面很多农民工无法出去打工,有关部门应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从长远看,实现真正就业应广开门路,倡导自主创业,适当照顾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强就业者培训等。

  李义平还建议,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减税降费,切实减轻民企的负担,让“放水养鱼”落到实处,并继续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中国当前不宜实行强刺激的政策,应该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平衡,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营造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李义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