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6期 本期2714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3-19

立足工商联优势 谱写协商民主壮丽篇章

 

□颜春琴

 

  工商联作为党领导的面向工商界、以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主体的人民团体,既是政协各界别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加协商民主的组织者和代表者,拥有区别于其它社团的参政议政职能和独特的经济、社会优势。新形势下,各级工商联应当立足优势,充分发挥工商联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事务中的重要作用,为加强协商民主建设贡献力量。

 

  一、充分发挥联系广泛优势,培养协商民主主体

  (一)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紧紧围绕提高工商联在协商民主主体中的代表性、话语权、专业度,切实抓好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重点建好三支队伍:一是壮大会员队伍,筑牢协商基础。建立完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信息动态管理数据库,强化联络交往和综合评估,把思想素质好、懂经营会管理的优秀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选拔到代表人士队伍中来。吸收会员既要注重经济实力、社会贡献,也要注重不同行业、年龄梯次,同时充分考虑新生代、中小微、商会社团等各方面情况,切实扩大代表人士队伍的覆盖面和代表性,为搞好协商奠定基础。二是推荐好代表委员,培养议政精英。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的推荐工作,进一步完善推荐的标准和程序体系,积极推荐素质高、贡献大、能力强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和行业商会等社团组织的领导者,努力培养一支参政议政的精英队伍,切实增强工商联在协商民主中的话语权。三是打造专家团队,形成独特优势。及时掌握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情况和动态,注重从中发现培养一批在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涉企法律服务、政策研究等方面有建树的专家,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成立“专家顾问团”着力打造工商联参与协商、议政、建言的优势智囊团队。

  (二)强化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教育引导。工商联要进一步深化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各项工作始终,有效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高度重视协商、认真对待协商、主动参与协商。重点要抓好三项教育:一抓“四信”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持续深入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对社会的信誉,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把自身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激发其参与协商的动力。二抓时政教育,培养战略眼光。及时传达国家重要战略、政策、信息,适时组织针对宏观经济、全球局势、热点问题开展培训,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冲破思维定势和主观偏见束缚,完成从企业家到参政议政人士的角色转变,使之能够站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大局上看事情、想问题。三抓法治教育,守牢法律底线。切实做好法治宣传培训、法律援助服务、法治文化推广等工作,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知法、懂法、学法、用法、遵法、守法,奠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协商的法律基础。

  (三)帮助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提升协商能力。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大多都是本地区或某领域的佼佼者,但仅凭从商或管理经验,是无法做好协商工作的,各级工商联应当针对协商民主的实际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帮助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提升综合素质和协商水平。一是增强“研”的能力。要通过教育培训和实地调研,使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掌握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能在调研中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调研的情况实事求是,发现的问题踩到点上,提出的建议切实可行。二是提高“谏”的本领。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尤其是新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常执委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要首先引导了解现有参政议政的途径、方式和程序,使之既准确把握参政议政的“点”,又充分掌握好参政议政的“度”,真正参好政、议好政。三是提升“商”的水平。帮助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了解协商基本知识,通过协商实践反复总结经验,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确保科学合理的建议得到充分表达、及时采纳、有效落实。

 

  二、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丰富协商民主内容

  (一)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项开展协商。组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的人大代表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进行立法协商。组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的政协委员针对国计民生政策措施、行政区划调整、产业和城镇发展规划、科教文卫等方面的重大事项、部门政策措施的制定和重要工作的开展进行协商。

  (二)紧紧围绕促进“两个健康”开展协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是工商联工作的永恒主题,是加快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必然是工商联界别的重要协商课题。重点针对地方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旅游经济、城镇经济发展以及新兴产业、商圈、科技、电商、创新创业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针对扶持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大、中、小微等各种不同类型行业和企业,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扶持引导政策和建议;针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的土地、资金、政策、人才、环境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健全银政企协商机制,全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三)紧紧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开展协商。非公有制经济社会组织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能够帮助调节社会利益,促进社会有序运行,是社会运行的“减震器”、社会矛盾的“调节器”。工商联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通过协商,在创新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主动了解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愿望和要求,在协商中及时、准确、真实地反映各界群众的意见,旗帜鲜明地代表所联系的工商界群众的合法权益。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忘社会责任,积极参加捐资助学、扶贫帮困、社会公益事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竭力回报社会。鼓励商会和企业成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组织,在群众信访调处、矛盾化解、情绪疏导等方面发挥协商协助作用。

 

  三、充分发挥现有平台优势,拓展协商民主渠道

  (一)依托政协平台,开展政治协商。政协协商层次高、代表性强、课题事关全局、社会影响大,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能够参与的较高规格的协商活动,工商联应当充分发挥界别特色,依托政协主席会、常委会、全会、专委会等平台和座谈、调研、视察、提案、社情民意等载体,积极在政协舞台推进协商民主建设。一是要积极参与专题协商。广泛发动工商联会员,集中会员特别是执常委的智慧和力量,积极参与专题协商的选题、论证、协商、反馈等各个环节工作,注重推荐事关发展大局、国计民生、长远利益和群众关注度高的课题,集中精力开展好调查研究,精心准备好相关发言材料,及时跟踪反馈协商落实情况。二是要认真开展界别协商。一方面,要经常联系本界别的群众,创造条件让工商联界别代表深入基层、社区、农村,听取民情民意,并及时表达界别的主张和意见建议。另一方面,要在政协多争取工商联界别的专门协商活动,加强与本界别相对应的政协经科委的互动,切实增强界别人士参与协商的积极性。三是要扎实做好提案协商。要着力构建各级工商联、商会组织、机关部门和会员企业“四位一体”的提案网络体系,通过每年每名政协委员和工商联机关干部完成提案的方式保障提案数量,通过科学调查、收集第一手材料、加强修改把关等方式提高提案质量,坚决克服提案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和短期行为。

  (二)依托政府平台,开展行政协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决策协商。组织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参与决策听证、专家咨询、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及其他协商对话活动,在干部选拔、行政执法、招投标、预决算的社会公示中主动反映情况,在公共事务决策听证中发表看法,在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规划、重要改革、重点举措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时积极反馈意见。二是评议协商。工商联要创造条件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政府部门的工作提出建议和批评,探索与监察、行评、纠风等单位联合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评议政府职能部门工作,推动政府职能部门改进工作作风,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能。

  (三)依托工商联和商会组织,开展社会协商。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必须在党委政府协商、政协协商、相关部门协商等“体制内”协商的基础之上,更加重视社会各个层面的协商。一是在工商联开展协商。通过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代表座谈、专家咨询、界别活动等各种方式,直接在工商联机关开展协商,探索把工商联打造成为一个专门的协商平台,使之在工商联参与政党、人大、政府、政协等各类协商之前起到先行协商作用,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缺乏协商的事务上起到探索协商作用,在商会和企业需要共同协商的事务中起到组织协商作用。二是在商会和企业开展协商。通过在工商联直属商会建立内部协商机制,引导商会、会员企业进行民主决策,解决好行业领域内的规则制定、沟通协商等各方面的问题,促进本行业内部、企业之间公平竞争、互利共赢。三是在基层开展协商。鼓励引导基层工商联、社会组织、联系帮扶社区与企业互相之间以及组织内部开展各种协商,通过“有事常商量”的好习惯,使各项决策更科学、民意支持更广泛、工作推进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