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优要素保障 打造样板产业
——岑巩聚焦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杨元彬
今年以来,岑巩县按照“一坝一业、一坝一策”统筹各类资金1亿余元,聚焦全县51个2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林下经济“四个一”工程项目建设,实行“周调度、月督查、季评比”工作机制,加快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抓好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实行“一坝一业、一坝一策”,落实以杂交水稻制种为主导产业坝区23个、优质烤烟为主导产业坝区12个、优质牧草为主导产业坝区4个、蔬菜为主导产业坝区4个、种桑养蚕为主导产业坝区3个、优质稻为主导产业坝区2个、精品水果为主导产业坝区1个、芳樟为主导产业坝区1个、花卉育苗为主导产业坝区1个。培育经营主体69个,建成机耕道156.6km、灌溉渠道272.5km、提灌站28座、蓄水池31个、400吨容量冷库2座,流转土地面积3.5万亩。
调减低效作物,围绕今年2700亩玉米调减任务,绘制成图固化到图斑上、地块上,做建档立卡管理。制作调减图斑721个,涉及105个行政村1760户,面积2668.7亩,将种植现状、替代作物、经营主体、具体地块、责任人落实到图斑。替代品种以辣椒、中药材、烤烟等为主导,其中辣椒种植面积1011.5亩、中药材449.5亩,烤烟502.1亩、桑蚕189.6亩、油茶179.8亩、优质蔬菜99.4亩、其他作物236.9亩。储备肥料275.15吨、农膜13.6吨、农药1.25吨,替代作物种苗及种子已全部落实。
为做大做强林下经济产业,岑巩县以“四个一”工程(100万羽林下养鸡、1000万棒林下食用菌、1万亩林下黄精、1万箱林下养蜂)项目建设为抓手,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推动全县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形成以平庄镇种植茶树菇600万棒、水尾镇种植灰树花400万棒为中心,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辐射带动天马、大有、水尾、天星、羊桥等乡镇林下种植食用菌格局。平庄镇600万棒茶树菇种植项目预计4月底投放菌棒完毕,水尾镇400万棒灰树花种植项目已投放菌棒2万棒,产品由黔菇菌业有限公司、贵州思淼菌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收购、加工、销售。
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规划发展思旸、大有、天星、水尾、羊桥万亩“林下经济+N”特色产业示范带,带动全县发展以黄精为主的中药材相对连片种植面积1.3万亩。目前已完成4.8万亩,预计6月底完成种植1万亩,年底完成1.3万亩种植任务。
发展林下养鸡,重点推进思旸镇岑峰村年繁育鸡苗100万羽、大有镇塔山村年出栏成鸡50万羽项目建设,带动全县林下养鸡年出栏成鸡100万羽以上。年出栏50万羽的大有镇塔山村思州鸡养殖基地将在3月底建成,思旸镇年孵育100万羽思州鸡项目已完成80%的工程量,以三兄弟公司收购、加工、销售为依托,扶持和鼓励社会资源开展收购、加工、销售。
发展林下养蜂,充分利用现有蜜源集中地、森林保护区、养殖基础区,辐射带动全县林下养蜂达10000箱以上目标。全县完成林下养蜂4192箱,预计6月底完成1万箱目标任务。
据了解,该县整合各类资金达7400万元,建立每年500万元林下经济发展基金,探索推行“市场经营主体投入—财政扶贫资金给予补助”的“先建后补”模式、资产收益扶贫模式、“群众入股一点、合作社入股一点、企业投入一点、帮扶单位资助一点、乡镇政府扶持一点、县政府奖励一点”的“六个一点”林下经济“百千万”工程示范点建设资金筹集模式,确保资金有保障。
全县培育林下经济龙头企业5家,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16家,林下经济种养殖大户308家,建设村级电商站点46个;建成村级百亩基地43个,建成千亩基地5个,启动建设县级万亩基地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