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8期 本期2711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3-13

全国政协委员徐晓兰:疫情“压力测试”提速工业互联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造成的短期冲击是显著的,但基于我国举国体制优势、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巨大成熟的消费市场、劳动力素质提升,还有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在内的信息技术驱动升级,在‘后疫情时代’以线上、工业互联为特征的场景式变革,通过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势必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强化中国经济韧性。”近日,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常委、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说。

  她认为,这首先体现于5G、云计算、大数据、AI形成合力,“线上+”场景全面爆发。生活方面,疫情倒逼全民线上业务集中体验,如在线医疗、教育、办公及生鲜零售等,真正能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线上服务,将趁势实现用户习惯固化与泛化;生产方面,工业互联网融合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供需对接、物资统计、产能提升、云排产、云检测等场景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治理方面,政府主导的以大数据、AI为基础的数字化治理及线上服务被深入实践应用,如外流人员追踪定位、疫情扩散控制、舆情监控等场景。

  其次,工业互联推动人机关系进一步重构,产业数字化转型全面升级。因疫情造成物理空间、人员及交通隔离,驱动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组织及协调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工作。信息技术有效连接数字与物理空间,拉近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距离,打造无缝的“社交工厂”,缓解企业内外部协同压力。工业互联网不仅把更多线下业务搬到线上,实现流量快速聚集、用户体验与持续运营及服务精准化,还通过对企业的数字化改造,深挖工业数据资源价值,构建以数据资源为核心的生产体系,推动制造企业生产模式升级。

  徐晓兰表示,疫情带来数字化转型的起点或许是消费场景,但随着转型持续深入,借助数据、算法、产品、技术及经验,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无缝对接、供需高度匹配,工业互联网将驶入“快车道”,最终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

  (陈 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