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8期 本期2711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3-13

陈 皮 芳 香

 

□程应峰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天,在小学作文课上,语文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四字作文题:一包陈皮。

  陈皮是什么?就是经过清洁晒干后放了很长时间的桔子皮,是一味中药。记得当时我围绕“一包陈皮”写了这样一件事:农闲时节,父亲外出搞副业受了风寒,回家就病倒了。请来郎中开了药方,郎中说:差一味药,陈皮。那个时候,物质匮乏,桔子皮自然是稀罕物。母亲正急得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奶奶不急不慢地走进了房间,拿出了一包用牛皮纸包着的东西,打开一看,正是陈皮。原来,这包陈皮是奶奶平时有心收集积下的。其实,她也不知道这东西会有什么作用,只听人说过“一两陈皮一两金”,便觉得陈皮是好东西,便有一个算一个,将到手的桔子皮一一晒干,封存了起来。没想到父亲这一病,竟派上了用场。要知道,那时的父亲,可是家里的顶梁柱啊,是千万不能倒下的。

  眼下,新冠病毒正在肆虐,人们大多自觉地“自我隔离”在家中。这天,我吃过午饭,站上阳台透气,也顺便回味了一下妻子炒的一盘白萝卜,那可是有着明显儿时口味和故乡味道的白萝卜。因为这盘白萝卜,我倏地就想起了乡下老家和小时候的一些趣事儿,不免感念丛生。

  回过神来,发现阳台外的托架上,一个竹篾盘箕里晒了一盘箕桔子皮。我问妻子:“这盘箕哪里来的?”“隔壁程程那儿借的。”我说:“你这晒着的桔子皮洗干净了吗?”妻子说:“我用盐水泡洗过了呢,还用你说,你管这些闲事干吗?做你的事去。”

  之所以有这么多桔子皮,是因为儿子单位从扶贫对象那儿买了许多桔子,给各位职工分发了小三箱。只是,剥开一试,这桔子味道酸得不行,难得吃上一个。妻子便将桔子皮剥下洗晒处理,说以后配生姜当茶喝,以便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桔子肉呢,全部进行了榨汁处理,以开水冲淡加少量糖权当是饮品。

  这才有了盘箕中的桔子皮,它们在初春正午的阳光下,泛着桔红的光泽。桔子皮在做过消毒处理,晒干后,时间放得长一点的,往往有一种陈年的香味,也就叫陈皮。年份高的陈皮,拿在手中,稍微用力,便会捏碎。会养生的人,做菜的时候,会加入一些陈皮,增加香味,提高营养。

  关于陈皮,有这样一个传说:华佗外出行医,一日,他乘船去柴桑,船进入赣江时,华佗突遭风寒,身上发热,咳嗽不止,口干舌燥。他忙打开包袱找起药丸来,不想,治风寒咳嗽的药丸已没有了。正好此时船过三湖,只见岸上桔树成林,红桔累累。华佗想,药丸没了,买点桔子吃吃,至少也能解渴,便叫船夫靠岸,上去买了一筐桔子,回到船上,他连皮带瓤一连吃了好几个。到了晚上,华佗忽感咳嗽好多了,他有点奇怪,难道桔子能治咳嗽?第二天,船上两船夫也染上感冒,咳嗽起来,华佗便拿出桔子给他们吃。谁料,俩船夫吃后,一个咳嗽止了,一个却仍咳个不停,华佗问了才知道,止住咳的一个也是将桔子连皮带瓤一起吃,而无效的一个是只吃桔瓤没吃桔皮。就这样,华佗每次吃桔子时,都把桔皮留下。数月后,华佗行医归来,发现那些桔皮都风干了,他不知道风干的桔皮是否还有药用。这天,正好有人患伤风咳嗽前来就诊,华佗便把风干的桔皮煎水让病人服用,没想到效果更佳,华佗这才发觉“陈”皮比“鲜”皮更好。就这样,华佗发现了陈皮,从此,陈皮成了一味不错的中药材。

  于中医而言,陈皮入药很常见。日常生活中,将陈皮泡水喝更加常见,它可以止咳化痰,达到护肺健脾的作用。当然,以陈皮泡水喝,需要注意一些禁忌,例如服药期间不饮用,以免影响药效。陈皮虽有很好的理气化痰作用,但一般不单用。须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配匹,以增强疗效。如治呕吐、呃逆属寒者,以配合生姜使用;属热者,则常配伍竹茹、栀子等;治疗咳嗽痰多,色白易咯则常配半夏、茯苓、干姜、五味子等。陈皮辛温,容易耗伤气阴,所以气阴不足的人,不宜饮用。

  与陈皮有关的历史渊源不乏其例:相传宋朝天圣元年,范仲淹在东台任盐仓监官,当时他的母亲体弱多病又不愿服用汤药。为此,范仲淹一筹莫展,忧心忡忡。有一天,他前往一位东台名医的住处,这位名医见他求医心切,便给了范仲淹一味良方:用糯米配以中药,制成药酒饮用。于是,范仲淹找来中药和调酒师,制成此酒,范仲淹的母亲饮用后果然身体逐渐康复起来,而这种酒,就是最初的陈皮酒。

  阳光下,陈皮芳香,是属于有心人的家常收藏,若是入用得当,便可以适时地排解人生的困厄,恰到好处地理顺我们平仄凸凹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