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滩“帝师”聂绍中
□白 东
相传清末咸丰皇帝在小时候启蒙时不能张口读书,而京城上下又无一老师能让他开口,一时间宫中内外,皆为所急。此时,恰遇一位四十几岁的京外举人游历京师,并被请入宫中,亲教幼小的咸丰皇帝读书,无独有偶,在这位举人的教导下,小皇帝离奇地张开金口,跟读诗书。顿时,该举人之名闻达京城,成为一时佳话。而此京外举人,虽不能断定他才华横溢,学富五车,至少能说明他教学方法的精妙和长于他人的技巧及聪明之处,可是,拥有这样传奇的举人姓甚名谁?来自何方?那就让我们把视角转向位于贵州北部的凤冈县。
凤冈县,清代称之为龙泉,据张其文《龙泉县志》记载“汉唐以前荒芜难考”,自隋代武德三年(619)至康熙二十四年(1066),凤冈的历史文化尚处于启蒙时期,从官方到民间少有人中举,亦少有诗词歌赋。如今只能在县境内只有少数石刻,如“天河洗甲”“夜郎古甸”“中华山”“曲水流觞”及太极洞摩崖石刻上窥见凤冈的文化符号。
至清中后期,凤冈县石径乡青滩落坝图人聂绍中,中举人,三十七岁游历京师。他,就是前面讲到的有幸教授小咸丰皇帝开口读书的举人,由此,青滩一带以“帝师”之传奇一直将其毕生事迹传承到今。
聂绍中,原名心甫,字崇德,别字希彝,凤冈县石径乡青滩落坝图人,生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殁于同治二年(1863)。明朝天启二年(1622),其祖聂云凤由江西高安县来黔,先居贵阳,后迁至龙泉幺水(今凤冈县永和镇鱼塘村),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定居石径乡青滩落坝图。落坝图这个地方,前临六池河,后靠大青山,造就了此处钟灵毓秀的盛景,更养孕了像聂绍中这样的能人。
聂绍中善交游于 “缙绅大族,足迹几遍天下”。志向远大,灵性聪颖,十六岁即嘉庆八年 (1803) 入务川县学。旋补廪,月领取廪饩银四两,教读于乡中, 颇为人敬仰。道光四年 (1824),他三十七岁时,游学到了京城。道光十二年 (1832), 在顺天 (今北京) 考八旗官教习,中举第十三名,授官正白旗教习 (宗人府学教师)。 道光二十四年 (1844),第二次参加考试,复中顺天举人。他于咸丰六年 (1856),在《聂氏诸系》(按: 即聂氏族谱)中曾感慨地说: “桂籍两上公车,羁留京师日久,卒以贫窭之故,不能为前人光,老归梓里。” 虽说两次考中举人,留居京师十年,终因贫穷,没有钱财送礼,加之不被朝廷重用,又因耿直写文章,自取祸事,最终只能离开京师,流落秦中(今陕西西安) 讲学。在秦中十年,秦中的官臣子弟多在他的 门下求学。在他的亲自教授下,学有成就者很多。如徐云铭、郑懋、王文蔚、陈怀璋、邓晋熙等人最为有名。后于咸丰二年(1852),六十四岁时回到龙泉县。此时的聂绍中,虽年近古稀,然身体健壮,而掌县邑达泉书院,遂把余生放在了桑梓教育上。
达泉书院于乾隆十六年(1751)由龙泉县的官商富商共同支持下建立的,在此之后达泉书院影响了不少龙泉县内的广大读书士人,特别是在聂绍中回归故里,出任达泉书院山长后,达泉书院更是辉煌。虽然聂绍中年近古稀,但他却任劳任怨,忠于山长之职,一心于教学之上,把书院治理得井井有条,不仅让书院规模扩大,而且使书院人才辈出,如石径岩门人杨秀彬,举人,著有《高营山军务良册》,多有奉献,最终恩赐九品;还有龙泉人朱绶彩,举人,后任达泉书院主讲;又如龙山乡(今凤冈县永安镇龙山村)人王槐荣,著有诗集《鞍上草》,官至正安训导。
聂绍中知识渊博,学知深厚,加之长期游历,并久于教学之中,聂绍中已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特点,在教育上有很深的体会,在修养上有很高的造诣,在讲学中有很妙的方法,在交往间有很好的态度。他认为“读书要有序,贵精不贵多;滥全书,不如精一书;要极精熟,常温背,读后即讲;要立课程,不间断,不可欲速。”
不管是举人还是“帝师”,不管是山长还是贤能,聂绍中的很多教学方法、文章论述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达泉书院的发展,达泉书院又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凤冈近现代的文化教育进步,所以说聂绍中对凤冈文化教育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深远持久的。
聂绍中一生尽忠于教育,于同治二年(1863)病逝于教学之上,后先葬于龙泉西山,再迁至凤冈县石径青滩落坝图,也算是叶落归根,“帝师”之墓,至今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