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代 祛 疫 诗
□袁 凤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元日》,绘出了新年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诗中提到的“屠苏”,乃酒的名字,据说配方出自华佗,由多味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饮屠苏酒成为了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为的是防瘟疫,求长寿。
中国传统节日中还有不少风俗与祛疫有关,欧阳修有一阕《渔家傲》写道:“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这是一首关于端午节习俗的词,这一天人们沐浴更衣,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举杯饮下菖蒲酒、雄黄酒等以驱邪避害。端午节是一个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节日,这些风俗不仅蕴含着百姓的美好期盼,实际上也是利于人们防疫的有效举措。
古人对疫病的认识有限,往往认为“疫,役也,言有鬼行疫也”,会举行一些仪式以除疫病。唐人王建曾写道:“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袴朱衣四队行。院院烧灯如白昼,沉香火底坐吹笙。”这首诗记录了“驱傩”活动。唐人孟郊的《弦歌行》对此描写更为细致,“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暗中崒崒拽茅鞭,倮足朱裈行戚戚。相顾笑声冲庭燎,桃弧射矢时独叫。”在人类学的视野中,这些生动的表演,将人与疫病的关系具象化,通过一整套富含象征意义的仪式,将代表疫病的疫鬼驱除,使人间重得安宁。
古人对于疫病的救治方法,韩愈写了一首《谴疟鬼》有所介绍:“医师加百毒,熏灌无停机。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诅师毒口牙,舌作霹雳飞。符师弄刀笔,丹墨交横挥。”在今人看来,“诅师”“符师”大概在祛疫上是无用的,我们还是当相信“医师”“灸师”的力量。在诗的最后,韩愈写道:“赠汝以好辞,咄汝去莫违”,希望疟鬼听得进这一番“好辞”,速速远离人间。
在疫病规律的认识方面,唐人耿湋曾写过一首《甘泉诗》,点出了免除疫病的关键所在,“异井甘如醴,深仁远未涯。气寒堪破暑,源净自蠲邪。”清洁的水源在防范部分疫情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样的泉水如果能润泽万民,世上就会大大减少瘟疫肆虐。
疟疾是古代常见的一种疫病,很多诗人受过疟疾之苦。杜甫曾在诗中感怀:“三年犹疟疾,一鬼不销亡。隔日搜脂髓,增寒抱雪霜”;“峡中一卧病,疟疠终冬春。春复加肺气,此病盖有因。”但杜甫并非一味悲观,在《寄薛三郎中》这首诗的结尾,杜甫又回归沉郁顿挫、悲天悯人的本色,“余病不能起,健者勿逡巡。上有明哲君,下有行化臣。”请莫顾虑徘徊,要珍惜健康和时光,多行报国为民之事才好。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我们相信,新型冠状病毒这个“疫魔”也一定会被我们彻底“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