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709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3-11

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观察与解读

 

□谭诗然

 

  地戏又称“跳神”,是盛行于贵州安顺屯堡地区的一种民间戏剧。以其粗犷、奔放的艺术个性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深受屯堡人的欢迎。因为它活动在农村,又是以平地为戏台围场演出,属于农民称谓的“吹地灰”之属,故称之为地戏。本文就地戏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做一些探讨。

 

屯堡地戏的前世今生

  地戏又称“跳神”,是盛行于黔中屯堡地区的一种民间戏剧。跳神源于军傩,军傩是古代军队中用来作为出征祭典,振奋军威、恐吓敌人的一种傩仪。傩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古老的文化,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己经有了,史料中记载有那时专司傩仪的宫吏叫“方相氏”。今天我们看到的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的地戏,是傩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地戏这种民间戏剧屯堡人自己俗称”跳神”。“跳神”这个称呼多见于文字史籍资料,是雅称,地戏是以平地为舞台围场演出的戏剧。

  地戏的由来与屯堡人的生存选择有关。据《续修安顺府志》民国第十六卷“礼俗志”记载:“黔中民众多来自外省,当草莱开辟之后,多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事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迄今安顺境内,盛行不衰。时当正月,有跳神之村寨,锣鼓喧天,极为热闹。跳神者头顶青巾,腰围战裙,额戴假面,手执刀矛,且唱且舞。所唱戏文,或为东周列国故事,或取自封神演义、汉书、三国,或为仁贵征东、丁山征西、狄青平南、说唐、杨家将故事,都属武戏。跳神者各组团体,邀请跳神之村寨,须予招待。”1地戏以其粗犷、奔放的艺术个性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深受人屯堡人的欢迎。一个地戏队跳一部书称为一堂,据粗略统计,全省约有370堂。主要分布在以安顺西秀区为中心,包括临近的平坝、普定、镇宁、关岭、紫云、清镇、长顺、广顺、贵阳等地的村寨中。安顺市所属的各区、县有300堂,仅西秀区就有192堂。因为它活动在农村,又是以平地为戏台围场演出,属于农民称谓的“吹地灰”之属,故称之为地戏。

 

多元文化冲击下的地戏之痛

  第一,地戏文化土壤发生显著改变。一是地戏表演时间的随意性。过去的地戏是有节令性的,每年跳两次,一次是在春节初一至十五期间的“跳新春”,一次是在农历七月十五以后的五六天时间内的“跳米花”,其他时间是不能举行开箱仪式的。这是因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开春和七月半稻谷扬花两个节令,是以农事为主的屯堡人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安家和的关键日子,他们以敬神祈福的心态,同时出于对人性与神性至高无上的信奉,把这两个节令看得很神圣。而现在由于屯堡旅游业的发展,地戏表演的时间界限不复存在,演变成为当有游客到访、专家学者考察、开展文化活动时,地戏队的队员们就穿上袍服,戴上面具开始地戏表演。二是地戏表演者青黄不接。以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很少参与,在屯堡人的眼里,地戏不是一门可以谋生的技艺,天龙地戏班的工资由旅游公司提供,工资一千来块钱,无法养家糊口,并且为了赚钱生活下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村落,外出打工。地戏演员年龄老化,地戏队伍后继乏人。三是女子地戏队出现。在以前地戏只能由男子来跳,女子是连脸子都不能碰的,更别说戴上面具表演了,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种禁忌被打破,据国家级地戏传承人陈先松先生所说,2007年开始教女子跳地戏,出现女子地戏队。

  第二,外来文化导致地戏被分解成地戏和跳神。一是地戏表演形式越来越简化。传统的地戏演出,每次经过共同商议,由神头统一安排,严格按照戏谱的故事情节来演。今年正月的演出与去年七月间演出的情节相连,当年七月间的演出跟正月间的演出情节紧接。现今表演的内容不仅简化而且取消了许多,如开箱、参庙、扫开场、扫收场、封箱、开财门等仪式不是省略掉,就是简化。具体的表演内容也不是按照戏谱来定,而是随机抽取一个片段表演。有的时候还为了迎合游客、猎奇者的需求,临时性表演一些其他的内容。二是地戏表演时长缩短。随着屯堡的旅游化,旅游公司不得不按照游客的需求更改地戏形式,在以前一堂神通常要跳一个月,现在为了方便游客观看,一堂戏只有五、六分钟表演。三是地戏逐渐没有了神的光圈,只剩下展示和取悦。在以前跳地戏时,村民都要虔诚地敬香献贡,举行“开箱”、“封箱”等祭祀活动,礼敬众神,乃至对戏中某些重要角色,比如岳飞、闻太师、关羽等被屯堡人神化的人物,更是到了崇拜的地步。演出前,“顶神”的演员要沐浴更衣,“顶神”后,不能随意说脏话,其他人则不能随意摸地戏面具。而现在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地戏演出的各种禁忌不复存在,各种仪式也不再施行,只要有游客来,只要有需要,什么时候都可以跳地戏。村民不用再在“开箱”、“封箱”时用鸡头血点柜头、跪腰、柜脚,而游客也可以随意触摸关羽、岳飞的面具。

  第三,地戏剧目的流失。一是地戏剧目的保存只记词不记谱,几乎都是一个屯堡村寨演一部书、跳一趟戏,地戏谱是世代相传的手抄本,不允许抄多份,除非原来的那份烂得不能使用才允许重抄,然后将原来那份烧掉,这保证了孤本的流传性。但也因此很容易失传。二是地戏主,也就是神头,在保存地戏本时要发毒誓,绝不把书外传。三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地戏被视为“封资修”、“迷信活动”,遭到当地政府的封禁,艺人被当街批斗,面具和剧本大量焚烧,这些都是无法挽回的。时间虽短,但破坏的力度很大。天龙屯堡的陈先松老师说整个安顺地区的剧目和面具保留得最多最完整的,应该就是他这里了,虽然地戏剧本不外传,但他现下收的徒弟并没能将他一身绝学学到手,所以现在外来学者有意求师,他也会传授,因为地戏的传承迫在眉睫。

  第四,旅游业的冲击下的地戏面具雕刻手艺越来越简单粗糙。随着屯堡旅游业的发展,地戏成为屯堡旅游中的一大亮点,地戏面具也成了旅游商品中的抢手货。一些面具雕刻艺人在利益的驱动下,地戏面具雕刻逐渐减少,而工艺简单粗糙的变形地戏面具、木瓢面具等却成批生产,地戏面具成为一种成批生产的简单工艺品。久而久之,地戏面具雕刻家们还能雕刻出精致美丽的地戏面具吗?

  第五,地戏产业链单一且过短。屯堡地戏只是在演武堂或者景区里面表演给游客看,形式单一,游客只是单纯买了门票进入景区看了五六分钟的地戏表演,这样并没有充分展现出地戏这个“活化石”的魅力。随着屯堡旅游业的发展,地戏成为屯堡旅游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地戏面具成为游客喜爱的旅游商品,但也仅仅只是衍生出了地戏面具。其实,对地戏的开发可以多元化,地戏可以衍生出很多产业,而现有的地戏产业链过于单一。

 

屯堡地戏的传承创新之路

  第一,文化土壤发生显著改变的地戏将如何传承下去?一是怎样平衡地戏表演时间的节令性和随意性;二是地戏演员年龄老化现象严重,传承面临断层,该如何解决;三是女子地戏队的出现对地戏的传承是利还是弊。

  第二,太过媚俗的“开发”,使地戏逐渐失去“神性”,怎样才能让地戏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依旧保持其“神性”。

  第三,地戏剧目该如何保存?一是如何改变地戏剧目的孤本流传性;二是如何改变地戏剧目由神头保存的形式;三是如何收集整理现存的地戏剧目。

  第四,怎样让地戏面具雕刻手艺更好的传承下去?

  第五,怎样衍生出更多的地戏产业链?一是如何更充分的向游客展现地戏的魅力;二是除了地戏面具,还可以衍生出那些产业链;三是如何对地戏进行多元化的开发。

  第一,培养优秀传承人。人民群众都是最主要的文化创造者和主体,保护不是最终目的,要让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还是培养传承人。在多元型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地戏开始萎缩,演员的平均年龄偏大且队伍人数逐渐减少,年轻人的主流思想我们无法控制,但是可以采取一些方案措施寻找感兴趣愿意学习安顺地戏的年轻人。比如现在已经逐渐开始将地戏引近校园,加强学生对安顺地戏更深入的认识。陈先松老师说现在已经在天龙村的中小学开设地戏课程,在同学们课余时间让学生知道地戏、了解地戏、学习地戏。但这对于地戏的更好的传承还是远远不够,教育局可将屯堡地戏列入安顺市小学中学的乡土教材,加长地戏课上课时间,加大普及范围,并以学校为单位组建地戏队定期举行比赛,将传承和教学结合。民以食为天,如若不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上的需求,地戏的专业表演者将会越来越少,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加强对地戏的重视,加强对传承人的重视。我国目前的传承人制度还不完善,虽然给部分地戏演员授予了传承人称号,也有少量艺人获得了国家象征性的补助,但是远远不足,还需要加强对传承人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而现在出现的女子地戏队对于屯堡地戏的保存与长远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可以鼓励多多组建女子地戏队。

  第二,营造有利的文化发展社会环境。屯堡地戏,若继续以五六分钟的表演形式存在,将会失去它的本来面目。因此地戏队的成员可以对地戏的现状进行改变,把地戏延长到半个小时到四十分钟分钟左右。虽对地戏的传承来说还远远不够,但也是一大进步。保护地戏不能仅仅只是保护地戏,还要兼顾地戏的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注意保护地戏与村民生活习俗之间的关系。地戏是与村民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村落的土壤,把地戏保护成舞台上演出的“地戏”,这就远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初衷。

  第三,做好现有的保护工作。剧目和面具的流失是屯堡地戏文化的损失,保护现有剧目是个不容小视的问题。天龙的剧目都在陈先松先生的家里,他对我说了一句非常深刻的话:“我是在保存,不是收藏。”陈先松先生保护的物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财富,也是他大半辈子的财富。因此可以充实地戏展览馆,丰富民间民俗文化馆。前者于1987年成立于天台山,后者设在天龙屯堡古镇内。但是由于各种条件问题,前者现在没有发展成一个较为好的宣传点,内部只有寥寥无几的几套戏服、若干书籍。地点位于天台山伍龙寺内,游客较少参观地戏展览馆。所以要注重活形态的展示。将地戏展览馆与演出地戏的场所有机联合。政府还可以提供资金支持,加大屯堡文化数据库建设,把地戏剧目以及所有相关的屯堡文化用数字科学的方式收集整理起来,搭建共享网络平台,让更多的人更方便快捷的了解到屯堡地戏以及屯堡文化。

  第四,重点扶持一批具有传承性的面具雕刻师。加以政策性的保护,使地戏技艺不走形、不走样。教育局可以将地戏面具雕刻作为一门课程加入到职业技术学校,大力宣传,让有兴趣的学生能接受专业地戏面具雕刻的培训。举办“屯堡地戏面具展”,地戏队普遍增强了对面具文化的保护意识,使具有文物价值的面具得到较好的保护。

  第五,加长地戏产业链。增加一批项目和群众参与的活动,游客从单纯的参观,到亲自参与操作,从被动到主动。使屯堡地戏的保护与开发结合起来,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利用VR技术(虚拟现实)记录地戏演出的整个过程,让科技与地戏结合,使地戏更好的传承保护下去。也可以把地戏演出的故事做成动漫,把地戏里的英雄人物如关羽、岳飞等做成精美的手办,具有收藏价值,刺激游客消费,拉动屯堡经济发展,从而到达保护和发展地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