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板刻字的记忆
□一 华
房屋即将搬迁,我在整理书柜时,竟然翻出了一本五十多年前大队文工团的油印演唱资料,一本用铁笔、钢板、油墨印刷而成的小册子居然保留至今,让我眼前不禁一亮,它突然打开了我尘封的心门,让我的灵魂经历了一次清凉彻底的涤荡。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铁笔、钢板、油墨、刷帚是印刷文字的基本配置,那时政府机关的文件材料以及学校的考试试卷,都是先在钢板上用蜡纸刻出、再刷上油墨手工印制而成的。刻字是一个非常辛苦的工作,手腕、手指都必须用力,而且要掌握好用力的力度,时间一久,常常使人腕酸指麻、头晕眼花。用铁笔刻字的感受对于如今的年轻人来说仿佛天方夜谭,已经很少有人知晓了,但50岁以上的人们都还有着鲜活的记忆。
刻字用的半透明蜡纸比一般书写纸张还要薄,蜡纸下面垫着一块钢板,钢板上有非常细密的标有长度和宽度的小小方格,刻字的铁笔头上是一个钢针头。在蜡纸上刻字时,力度的把握非常重要,由于蜡纸薄如蝉翼,用力轻了,蜡层没有刻掉,印刷时油墨就透不过,印出来的材料就会字迹模糊不清;用力重了,又会将蜡纸刻破,整张蜡纸就算报废了。所以刻字的时候必须小心翼翼,一笔一划都要用力均匀。刻字的人很多时候都要屏住呼吸,特别是到了后面,生怕一旦出现失误导致前功尽弃。
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都深知夜晚刻字时白炽灯光的昏暗以及伏案运腕的酸疼。夏天,近视镜片后雾气蒙蒙;冬天,冰凉的蜡纸和钢板让双手生了冻疮。唯一的快乐来自于漆黑刷帚下印刷资料诞生出来的心情,那些渍着未干的墨迹、泌着幽幽的墨香的纸张上,一行行黝黑的文字温暖着人的心灵,文字的温度让人们浸润其中。
一盏煤油灯,一张蜡纸覆盖在钢板上,目不转睛,铁笔吱吱,那时的我就是这样在农村大队办公室里刻字的。那时有条件自己刻字油印资料的单位已经非常先进了,县乡一级政府很多小单位需要印刷资料时,都是找到有刻字油印设备的大单位帮忙的。而在最基层的农村,很多资料都是手抄本,一本手抄的材料在一个团体成员之间传来传去。
在我的记忆中,当年我在大队办公室里刻字用的铁笔和钢板还是从乡政府里办公室借来的,灯塔牌的蜡纸是大队掏钱买的,当时全大队能够刻字的人不多,我在初中时练过一段时间书法,所以大队书记决定由我操刀。记得第一次用铁笔在蜡纸上刻字时,铁笔总是跑来跑去,把蜡纸划了一些小小的伤痕,下笔的力道也总是控制不好,有的时候刻浅了印出的字迹不清,有时刻字快要结束的时候把蜡纸刻破了,只得从头再来。刻一张蜡纸一坐便是两三个小时,两张蜡纸刻下来常常到了半夜。肩酸脖痛,铁笔笔杆压得中指发红,凹进去一个大窝,日久生茧。最让人伤心的是刻了一半时不小心刻破了,遇到这样的情况,心情非常糟糕,我只好放下铁笔明天再来。刻错了字也很烦恼,一开始我刻错了一个字就作废重刻,后来向别人学了一招——刻错了字用点燃的烟头在蜡纸下面轻微烘烤一下,蜡纸上的蜡油受热熔化,刻错了的字就会模糊不清甚至看不到了,冷却后便可继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铁笔在我手中越来越灵活,刻字工作越来越熟练,渐渐学会了字体的变化,经我刻出来的蜡纸油印出来的资料有了美感,有了小名气后,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找我刻字,虽然累,但心里很满足。
今天看来,当年那些油印资料既粗糙又简陋,和现在的电脑排版印刷资料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科技的进步让电脑、复印、扫描仪、彩色打印机等先进排字印刷设备如雨后春笋,既方便快捷又省事好看,但钢板刻字的记忆及油印文字留下的温度,让我们这一代人浸润其中,深深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