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黄地变黄金地
——访普定县政协驻村干部何明友
□本报记者 陈 庆
早春的天气仍带着一丝寒气,但在普定县鸡场坡镇新寨村的韭黄地里却并不冷清。山坡丘陵间的韭黄地成片紧连,过目之处尽是青绿色,地里成沟的韭黄生长茂盛。大家或施肥、或除草,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另一边,部分韭黄开始进入了“捂韭黄”这一最重要的过程。由黑色的软化筒形成的小帽子逐步覆盖了韭黄地的每一个角落,“帽筒”内的韭黄再生长一两周后就可收割出售,也能赶在早春时节里卖个更好的价钱。
新寨村的驻村干部何明友这几天也格外忙碌,2018年5月,从普定县政协派驻到新寨村后,何明友就过上了这种完全不同的忙碌生活。
他需要进村入户帮助和发动群众发展生产,引导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协调和争取相关部门资金帮助该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脱贫攻坚工作所需资料收集整理,帮助和指导村级公司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帮助完成县、镇两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这些都是何明友的工作,五加二、白加黑已成为常态。
普定县鸡场坡镇新寨村位于鸡场坡镇中部,与落东村、纳黑村、白桥村相连。何明友说,全村贫困人口总户479户,贫困人口2179人。2019年3月,脱贫攻坚工作已顺利通过第三方验收。这一点我们是欢欣鼓舞的。但是,后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脱贫路要走,我们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普定种植韭黄历史悠久,但一直不成规模,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在12个乡镇,韭黄推广面积达10万亩,投产面积3万亩,年产量6万吨,成为普定“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通过打造全国最大的韭黄种植、销售基地,普定闯出了一条“种得活、卖得脱、划得着”的产业发展新路。
何明友还表示,村里正积极组织生产,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现正值疫情期间,为确保群众安全,不耽误开展春耕生产,村委会明确要求,组织群众开展春耕生产,除草、育苗、种植时,由于口罩紧缺,为了便于防控,不能出现人员集聚,每块地不能超过两人同时耕作。这样规定,我们就能做到防疫和春耕两不误。
韭黄种植,给村民带来的收益让村民不用必须外出务工,在家也能保障收入。62岁的贫困户孙克学说:“最近呆在家里没有收入也憋得慌。现在站在地里,感觉心里踏实得多。”孙克学说,种韭黄一天能赚70块,一个月他可以拿到2000多块钱的工资,比种包谷划算得多。
何明友说,我们新寨村以原先的零星种植和散户种植,发展到现在的规模种植。目前,我们计划流转土地1000亩,现已流转土地600余亩,已经种植韭黄520余亩,可带动150余人就业,土地流转工作还在有序进行中。最近这段时间,韭黄现正在组织人员除草施肥,剩余的80亩现正栽种新苗。按照镇政府规划要求,过境公路沿线几个坝区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把群众的土地流转到村公司种植韭黄,因为涉及农户200余户,现正在入户进行土地流转协调,已完成80%。韭黄已成为这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们也会全力以赴推进韭黄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普定县政协驻村干部何明友在查看村民春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