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9期 本期2707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3-06

强化金融支持 推动措施落地

 

人行贵阳中支力促“两手抓、两不误”

 

□本报记者 李 丽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坚决迅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人民银行总行关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决策部署,出台金融支持政策,强化央行资金运用,引导全省金融机构同舟共济、攻克难关,加大对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企业复工复产、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金融支持力度,切实做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

 

搭建政策平台,完善多维支撑体系

  疫情爆发后,该行迅速成立领导小组,先后召开党委会、专题扩大会,金融机构及市(州)人民银行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安排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支持工作。同时,指导8个市(州)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省级金融机构完善疫情防控金融服务工作机制,出台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措施,如安顺构建“一库双网一平台”,为抗疫企业提供无接触金融对接服务;黔西南出台金融业10条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支持措施;六盘水组织金融机构对疫情防控重点企业进行“一对一”服务;国开行成立支持受疫情影响企业复工复产专项流动资金贷款工作组,快速对接相应复工复产企业及项目;工商银行建立“助企客户经理”工作机制,实现疫情防控企业“每户到专人、户户必落实”。

  1月31日,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印发《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服务工作、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通知》,提出加大信贷支持、加强流动性支持、支持企业债券发行、确保金融稳定等19条措施。同时,积极配合省政府研究出台《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关于全省金融业进一步服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通知》,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聚焦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等重点领域,切实加大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

 

强化工具运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强化宏观审慎评估(MPA)结构性引导作用,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S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货币政策工具,增加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支持,保持我省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资源聚焦三农、扶贫、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支持春耕备耕、疫情防控、企业复工复产。疫情发生以来,我省新增投放支农(扶贫)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83.5亿元。支持3家政策性银行切实用好1000多亿元抵押补充贷款(PSL),发挥政策性资金对疫情防控、重大项目、实体经济领域引导和支撑作用。

  单列80亿元专用支小再贷,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精准对接普惠小微企业,对金融机构6月底前新发放的优惠利率普惠小微贷款,给予支小再贷款资金等额支持,帮助小微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单列60亿元专用支农再贷款,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的符合条件的涉农贷款给予支农再贷款等额资金,支持春耕备耕、禽畜养殖。单列40亿元专项扶贫再贷款,在持续发挥存量扶贫再贷款支持脱贫攻坚力度不减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新增专用额度,加大对我省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产业支持倾斜,确保我省脱贫攻坚胜利收官。用好10亿元专用再贴现额度,建立业务办理绿色通道,快速精准支持金融机构办理民营、小微企业票据再贴现,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票据融资。

  切实引导融资成本下降,2月28日起执行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政策,从现行2.75%下调至2.5%,并要求地方法人机构在2020年6月底前新发放的用于申请专用再贷款资金支持的普惠小微贷款、涉农贷款利率不得高于LPR(每月20日公布,2月20日一年期LPR为4.05%)+50个基点的上限。

  注重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引导作用,部署开展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转换工作,指导法人金融机构制定工作方案,细化措施流程、确保定价基准转换工作稳妥推进,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打破长期以来的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用改革的办法促进我省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降低,为企业复工复产、农村产业发展等营造良好利率政策环境。目前,全省法人机构80%以上贷款参考LPR进行定价。全省人民币各项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上年下降23个基点。其中,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上年高点下降了55个基点。

 

科学配置资源,“活水”浇灌重点领域

  切实抓好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政策在我省落实落地,为我省全国性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支持。建立企业精准对接机制,统筹辖内市州分支行,安排专人实行“一对一”沟通联系,动态掌握国家下发我省150家重点保障企业融资需求。畅通银行信息共享渠道,按日开展重点保障企业融资监测,按周进行重点保障企业金融支持情况通报。强化政策精准有效落地,及时召集全国性银行省级分行进行座谈,要求银行收到名单后立即对接,原则上一日内授信、二日内放款,确保符合条件的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获得及时有效资金,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截至3月1日,全省9家全国性银行累计发放优惠利率贷款10.18亿元,共支持60家重点保障企业生产,其中,涉及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医用物资生产企业23家,涉及粮油、素菜等生活物资供应生产企业37家。重点保障企业获得贷款的加权平均为3.0%,中央财政贴息后,企业实际承担的平均利率为1.5%。

  联合工信厅、发改委、交通厅等行业主管部门出台多份支持行业复工复产文件,为各行业企业复工复产提供及时金融服务。对企业现存债务进行接续,要求银行对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的企业,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通过续贷、展期等方式,保障企业资金顺利对接。如,建设银行对受疫情影响还款困难的小微企业,将原有贷款还款期限延长半年。疫情发生以来,全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已为1398家企业办理展期、续贷,涉及金额70.92亿元。加大信贷增量支持,引导银行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通过下调贷款利率、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扩大生产新增资金需求。疫情发生以来,全省主要银行机构累计向1712家中小微企业、2.04万户个体工商户、2778个小微企业主发放贷款,贷款金额合计226.6亿元。同时,鼓励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开设绿色通道、借助金融科技等方式,为受困企业提供便捷畅通的金融服务,通过减免相关服务费用,减轻企业融资成本。

  加强对脱贫攻坚金融支撑力度。持续组织开展金融支持农村产业革命行动,积极支持茶叶、食用菌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探索出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六强六推”新途径。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继续开展金融支持深度贫困地区7项行动,加大信贷资金与金融服务向深度贫困县倾斜力度;单列60亿扶贫再贷款规模,确保深度贫困县限额循环使用,目前,16个深度贫困县扶贫再贷款余额超过100亿元。推动金融机构创设深扶贷、致富通等80多个金融扶贫产品,精准对接贫困户就业、创业、及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聚焦普惠金融,实现1.34万个行政村助农取款点全覆盖,引导金融机构在搬迁安置点设立690余个金融服务站。此外,着力做好威宁县沙子村对村帮扶工作,完善抓党建促脱贫的体制机制。目前,全省金融机构精准扶贫贷款余额4355.03亿元,余额持续位居全国前列。

  通过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加大金融服务创新、加大金融服务力度等方式,加强对农村春耕备耕金融资源倾斜。

  引导金融机构对涉农资金需求“早计划”、支农资金“早安排”,及时摸清并合理满足辖内农户及生产经营主体购买农用生产资料的信贷需求。发挥好再贷款资金引导作用,目前,全省支农(扶贫)再贷款余额300余亿元,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使用再贷款发放的贫困地区涉农贷款平均利率仅4.77%。

  召开全省信贷工作会议,开展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继续推广基于区块链技术建立的“贵州省农村资源融资信息管理系统”,指导金融机构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林权抵押贷款等农村金融产品,多方式满足农户及生产经营主体购买农用生产资料的信贷资金需求。

  引导金融机构通过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为农村企业组织及农户疫情期间春耕备耕提供便捷金融服务。如,省农村信用联社发挥“黔农云”一站式服务优势,让客户足不出户即可实现存款、贷款、还本、还息、汇款、缴费等金融服务;工商银行对涉及农业生产、农资供应、农资运输等涉农企业实施名单管理,建立信贷审批绿色通道。疫情发生以来,全省主要银行机构累计发放涉农贷款255.2亿元,其中用于支持化肥及农资生产流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支持农户春耕备耕贷款54.9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