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0期 本期2704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清热解毒话“双花”

 

□李世平

 

  每年,街上有卖金银花时,我都会买些来插于花瓶,让清香满屋,也是家居点缀。

  记得上小学时,老师组织同学们去近郊劳动。到了山野田间,目不暇接。在一段山路,微风送来阵阵甘甜清香,嗅觉记忆告诉我,这是金银花的香味。寻香而视,路边的灌木枝叶间,和农家小院的墙头,果然有它的身影。

  金银花不仅香气迷人,观察它的花叶藤蔓,一样让人赏心悦目。其花初开时,洁白如玉,轻盈雅致,数日逐渐转黄。新旧之花同枝,黄白两色,形成浓淡对比。远远看去,藤蔓上的小花,一簇簇,如用金银打出的饰品。

  “双花双叶又双枝”,忍冬藤的花、叶,都是对生,一蒂双花。当其绽放,花瓣向两边卷曲,纤细的花蕊,长长伸出;蕊顶有小小黄帽,犹如音乐旋律中的休止符。怒放之花,像飘逸的舞者,裙带飞舞。含苞之时,花蕾呈长管状,两两相伴,很像双双白鹭,静立枝端,优雅闲适;也像情侣相依,故有“鹭鸶花”、“鸳鸯花”等名。有首佚名小诗生动描写了它的特点:“天地絪蕴夏日长,金银两宝结鸳鸯。山盟不以风霜改,处处同心岁岁香。”

  它的花期较长,可从4月到6月;在贵州,到了秋天,还会开花。因经冬不凋,故名忍冬,初载于《名医别录》。金银花之名,则始见于《本草纲目》。其尚有鹭鸶花、鸳鸯藤、银花、双花、老翁须、左缠藤、通灵草等众多别名。

  双花性味甘寒,主要功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临床上主要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表里俱热之症。对热毒引起的泻痢便血,疗效亦佳。还可治疗各种痈肿疗疮,清代名医陈士铎认为“疮疡必用金银花”。

  又因金银花稟春和之气以生,芳香化浊,色青通肝,尚有“息肝胆浮越风阳、治痉厥癫痫诸证”之功。

  从古至今,金银花都是公认的清热解毒良药。名方“银翘散”和“五味消毒饮”,主药就是金银花。宋代《夷坚志》载有一事,忍冬解毒之功,可见一斑。崇宁年间,苏州天平山白云寺,有五个和尚,从山上采到一颗大蘑菇煮食,晚间发病,岀现腹痛、呕吐、烦躁等症。其中三人,采金银花及叶急食,遂愈。另二人不肯食,呕吐至死。可见《本草纲目》说“中野菌毒,采忍冬藤煎服”,源于前人大量治验。

  历代医家对金银花的论述,数陈士铎最详,不愧“古今擅用银花第一人”。他说“虽善消毒,必须大用之……消毒而不耗气血,未有过于金银花者也……若疑金银花为长年益寿之药,则不可……只宜用之以攻毒”(《本草新编》)。综其所述:一是剂量宜大;二是清热解毒不伤气血。后世民间遇长疮、上火等症,常选用金银花,很大程度上是受他的影响。

  针对有的医家说银花能“补虚疗风,养血止渴”,《本草求真》详释道:“诸书皆言补虚养血……因其芳香味甘,性虽入内逐热,而气不甚迅利伤损之意也。书言能养血者,因其毒结血凝,服此毒瓦斯顿解,而血自尔克养之谓也。究之,止属清热之品耳。”用药祛邪,邪去正安,乃中医的治则之一,非言这祛邪药兼有补益之功。

  《重庆堂随笔》说它“解瘟疫秽恶浊邪”。此外,睡足寡欲,饮食有节,也是良药。清代名医王孟英,遇疫情作时,即令全家素食。虽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但《内经》更强调:“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不论正气是否充足,若外邪过盛,仍有可能致病,此时首重“避之”。

  银花泡水,回甘明显,清咽利喉,既可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还免了“良药苦口”之弊。在夏季,常饮此汤,解暑清热,亦防菌痢。据说:慈禧太后视金银花茶为延年益寿珍品,每天一杯,还常赐予臣下品尝。

  现中药材主要源于人工种植,既便如此,有时仍供不应求。2003年“非典”肆虐,防治中大量使用金银花,致其价格倍涨,最高达每公斤300元。

  历代典籍中只见“金银花”记载,而在《中国药典》中有“金银花”和“山银花”,两者的性味、功用,完全相同。对此,笔者请教研究中药材种植的学者,朋友说,前者以河南“密银花”(南银花),和山东的“东银花”(济银花)为地道药材,品质好,产量高。后者则源自华东、华中、西南各省区,总称“山银花”。金银花色泽浅而偏白,花蕾饱满,茸毛密布,花亦较大,清香迷人;而山银花呈淡翠绿,香味稍逊。既然两者有差异,功能只宜说相似。大概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量,故将“山银花”亦列于药典。现在处方虽写“金银花”,但南方城市的药房中却以“山银花”居多。有条件者,可在养生保健和治疗中,细辨两者异同。

  金银花的色、香、形,让人产生许多美好的联想和意象。它没有“岁寒三友”那般身躯,然迎霜傲雪、忍冬耐寒的品格,同样让人生敬。它适应力很强,易于栽培,做篱垣、花架绿化,极富自然情趣。虽属普通植物,却以显著的“消毒”之功,在疾病防治中,发挥着极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