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9期 本期2693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1-23

围 炉 品 诗

 

□黄 博

 

  漫漫冬夜难入眠,却是读书最佳时。无论窗外漫天飞舞着雪花,还是北风呼啸冰寒刺骨,只要围坐在火炉旁,捧一本好书津津有味地品读,所有的烦忧都会被温暖美好所替代。

  我喜欢诗歌,读诗使人高雅。从古诗中,能够了解中华的悠久历史与优良传统,领略诗人们正直的品格与高洁傲岸的气质。冬夜围炉品诗,当真令人有腹纳诗书、吐气若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美妙感觉。空中飘着油墨的香气,眼前跳跃着金色的火苗,屋外的沉寂更给这种体验增添了几分神韵。

  说起这个场景,脑海里会立刻闪过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放翁一生忧心国事,孜孜不倦地做学问,应当有丰富的读书经验。冬夜里环境静谧,心神安宁,诗人才得以精研、博览,从而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谓是诗人读书感悟的精华了。诗句言简意赅,阐明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为后人学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乐天的《问六十九》在创作背景上一直存在争议,但这并不影响诗歌天生之美。新酿的米酒上浮着一层微绿的酒渣泡沫,诗人巧妙地以“绿蚁”喻之。红泥烧制的小火炉已经准备妥当,就等着烫酒了。一红一绿,色彩鲜明,让人倍感温暖。在这样一个暮色苍茫又即将落雪的时候,留下来共饮此杯,岂不快哉!诗歌意象丰富,语短情长,充满生活情味。结尾的疑问,更叫人遐思无限,拍案叫绝。

  杨万里在《观雪》(其一)中,将雪花洁白的色泽、曼妙的舞姿和轻盈的特点描绘得出神入化。“银屋瑶阶顷刻成,缓飘急洒总无声。屑云作粉如何湿,雕玉为花乃尔轻。空里仰看元不见,日光未透不妨晴。满庭更遣迟销著,剩借书窗几夜明。”细细咀嚼,这简直就是上了档次的谜语啊!通篇不着“雪”字,而在仰望之际,尽得雪之神妙。

  炉火熊熊,怎知窗外别样风景!这美好的冬天,在柳河东笔下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傲与清寂,在卢梅坡笔下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情致和理趣,在王安石笔下是凌寒独自开放的墙角寒梅,在袁枚笔下则是“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的明净空旷。

  夜渐深,兴致犹浓。随诗人去经历一次精神上的旅行,此中惬意只可意会,幸福感无以言表。回味之际,宛如领会了当年革命伟人筚路蓝缕,一路披荆斩棘创业时始终保持着的乐观精神与无限豪情,不觉对着炉火满含敬意地吟诵: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