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6期 本期2691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1-21

注入黄金养料 石斛花开更好

 

——访省政协委员廖朝林

 

□本报记者 李 丽

 

  黔地多良药,夜郎无闲草。石斛作为贵州省名贵中药材,被道家经典集成《道藏》誉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历代本草及现今国家药典对石斛的功能功效均有记载,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领衔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工作制度》安排,省委省政府明确把石斛产业作为贵州省十二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之一来抓,建立健全石斛产业发展组织机构,组建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石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衔全省石斛产业发展。石斛产业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正在被发掘、放大。

  我省石触的主要品种为金钗石斛和铁皮石斛,分布于赤水市、安龙县、从江县、锦屏县等地。赤水金钗石斛产业通过多年的艰难发展,现种植面积已达9.03万亩,占全国金钗石斛种植面积的90%以上,荣获国家级金钗石斛生产基地、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中国绿色生态金钗石斛之乡等等称号。

  长期工作在赤水的廖朝林委员对这片宝地上的这棵“仙草”关注已久,担任省政协委员后他对此特地作了实际调研,他发现这个朝阳产业目前难点与痛点俱在,针对此,今年,他提交了《关于解决石斛产业发展融资难的建议》的提案。

  在走访中,廖朝林委员了解到,石斛种植面积虽有一定规模,但前期投入种植基地形成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在融资时银行不予认可,石斛生产、加工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产业发展资金短缺仍是痛点。自设立贵州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以来,全省石斛企业获批绿色产业基金及银行绿色贷款总额不足4000万元,占全省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投贷联动总额的1%,极大地制约了石斛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步伐。

  为切实解决石斛产业发展融资难问题,廖朝林委员建议,一是出台石斛种植基地确权颁证管理办法。石斛一次种植可连续采收20年以上,参照林权颁证的做法,由省直有关部门牵头,出台石斛种植基地确权颁证管理办法,开发石斛产业确权颁证系统,实现确权颁证系统与金融机构贷款系统无缝衔接,把石斛生物性资产作为融资贷款的质押工具,切实将资源变成资产,资产变成资金。

  二是建立石斛生物资产交易管理平台。石斛鲜条(以金钗石斛为例)一亩可实现销售收入一万元左右,鉴于生物资产的特殊性,其价值要得到银行的认可,就需要经过权威的、科学的评估,同时还要能够实现交易、变现。这就需要建立石斛生物资产交易管理平台,实现生产性生物资产资源交易、变现,才能把石斛种植基地作为向银行贷款质押的有效资产。

  三是建立石斛产业融资风险补偿金。建议从石斛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额度用于银行贷款风险补偿,降低石斛产业发展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机构支持石斛产业的积极性。

  四是金融机构出台支持石斛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石斛是一次投入多年采收,以赤水为例,赤水金钗石斛种植基地按照1万元/亩地投入,总投入约9亿元,目前年产量8000吨,总产值10亿元,与竹产业、黄柏、杜仲等传统产业相比,经济效益更好。建议相关部门牵头组织有关金融机构出台石斛产业发展的融资产品,解决石斛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发展所需资金,切实解决石斛产业融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