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提案,引出一个感人的扶贫故事,看见一个政协委员的为民情怀和责任担当。让我们走近——
余学伟 ,来自基层的省政协委员
□本报记者 潘 建
贵州省是以山地为主的地区,老百姓有祖祖辈辈种植玉米的习惯,不仅单一,而且低效。为此,在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来自毕节市大方县长石镇的余学伟委员,提出了《关于调减山区传统低效玉米面积的思考与建议》的提案,呼吁因地制宜调减低效玉米,替代种植高效作物,帮助老百姓增收致富。而这,也是他个人履职中,一直在努力探索的路径。
打破单一结构,着力发展种养循环经济
2016年,当余学伟调任毕节市大方县长石镇副镇长时,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打破农村单一而低效的产业结构,帮助村民早日脱贫致富。
当时,长石镇的16个村中有9个为贫困村,且有4个为深度贫困村。
令他欣喜的是,当年长石镇得到恒大集团帮扶,在山坝村建立了全县最大的安格斯牛育种场,养殖场占地250亩,存栏2000头。他想,我们养这么多牛,每年需要多少饲草,如果都从外地调运,成本很高、不划算。于是,就带领当地老百姓将传统的低效玉米替代种植为青贮饲料玉米。据了解,2019年全镇调减了低效玉米面积3300亩,制作青贮8000余吨,按每吨450元计算,带来380多万元的收入。
“这样,种植低效玉米的产业结构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调整,每亩地能够增收400-600元。”余学伟说。
对村民们来说,养殖场还可以为大家提供就业岗位。在养殖场工作的19人中,就有11人来自贫困家庭。
但在余学伟的心里,这还远远不够。他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继续深入、必须进行到底,老百姓增收致富才有希望、才能持久。我们还要在农业产业链的上游、中游、下游都下足功夫”。
2017年,长石镇引进一家大型蚯蚓养殖场,流转土地150亩,建设了40个蚯蚓养殖大棚。核算下来,1个大棚每年能产生8万元的经济收入。同时,蚯蚓养殖场还为村里提供了12人的就业岗位,其中5人是贫困户,每人每月可获得工资3000元。
令余学伟高兴的是,种植青贮饲料玉米、蚯蚓养殖和肉牛养殖三大产业还可以结合起来,延伸产业链。
村民卖给安格斯育种场的全株玉米,养牛场每天能产生牛粪20吨,牛粪可以用来搞蚯蚓养殖,蚯蚓粪又卖给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和老百姓,种植有机蔬菜和水果。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经济体。
调整力度再加大,借鉴经验再出发
“玉米一生种不富,要想致富换思路。如何更大规模地调整产业结构,让更多的村民迅速脱贫致富呢?”在余学伟的心里,这件事必要而急迫。
为此,他于2017年带领镇里的部分村支书和种植大户,到重庆江津区考察花椒种植。大家发现,当地所种植的花椒,每亩除了劳动力成本,竟然能赚1万元左右。这比起种植玉米,那可是划算多了。
“能不能在镇里,也推广尝试种植花椒呢?”大家发现,江津区种植花椒的地块居多为坡耕地,这与大方的地理环境很相似,说明种植花椒很有可能。关键的是,江津区种植花椒70万亩,有上百家加工企业制作,市场上仍供不应求,这说明前景看好。
余学伟还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当地多数青壮年都出去务工了,种花椒的大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如果能为这部分人解决就业问题,那农村的贫困问题,就能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
回来后,他迅速向镇里汇报,并于2018年初发动农户种植花椒600余亩,作为前期的试验示范。
长石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花椒产业的发展,2019年,长石镇党委政府再次组织部分村支书,到重庆丰都、江津等地考察。大家积极学习花椒种植的经验方法,增强了发展花椒产业的信心。目前已组织农户种植花椒近1万亩。
为了确保花椒种植成功,长石镇党委和政府还专门联系了一家经验丰富的公司,对全镇区域进行了规划,分别对海拔、土质、气候等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选择种植不同的花椒品种。
“方向确定后,镇里采取了“政府平台公司+村社一体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把花椒的栽种、施肥、剪纸、采收、加工等,都委托公司进行指导和服务,确保花椒种植成功。”余学伟说。
余学伟告诉记者,当地的花椒产业通过镇平台公司垫资给村社一体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购苗,为农户垫资购买和栽种,农户获得收益后,再把本金归还给合作社,为贫困户破解了资金缺乏的难题。
据介绍,花椒种植只是长石镇三大兴新产业中的一项。另外两项是林下仿野生天麻和猕猴桃,充分利用了长石镇的坡耕地、林地和平地。此外,当地还积极发展长石李子、长石面条两大特色产业。实现了长石镇农业产业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各展所长。
2019年,全镇2388户贫困家庭共10629人全部实现脱贫。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贵州将‘深入推动农村产业革命,以坝区提质增效和坡耕地结构调整为重点’,这为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政协委员,我将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带领农户调整产业结构,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余学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