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奇才文徵明:青山何处不相容
□本报记者 万里燕
文徵明(1470-1559),明代杰出书画家。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征仲,号稀奇山,停云生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授翰林侍诏,故称“文侍诏。”聪颖博学,诗、文、书、画都名闻一时。
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其诗、文、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他虽学继沈周,但仍具有自己的风格。他一专多能,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生前因才华出众,和唐(寅)、祝(允明)、徐(祯卿)名列“吴中四才子”,身后因画艺超帙又和沈(周)、文、唐(寅)、仇(英)合称画史上 “明四家”,声誉卓著,主持吴中风雅数十年,在世时便号称“文笔遍天下”,以致“海宇钦慕,缣素山积”。
文徵明的绘画题材为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并一专多能,既能工笔,亦能水墨。其创作题材,多表现文人雅士闲情逸趣。
在文徵明的山水画中,最为人们称颂的是青绿山水画,能入神妙之境。但他的“粗文”和“细文”的墨笔山水也不容忽视。这反映出其转益多师,面目众多的特色。其“细笔”一路的画法受元四家及沈周的影响较大,其中当以《绿荫长话图》轴为代表作。此画起手处是树的绿荫下坐二人对话,其上是岩壑中蜿蜒曲折的夹道,深往深处。夹道两旁山重峦复,杉柏耸立,一水自深处流出。构图缜密深邃,气势缓绰宽畅。
此外,还有如《真赏斋图》《惠山茶会图》《东园图》等画作,作品中用笔精致,色墨相得益彰,古意盎然。他的山水画大多描绘文人雅聚之景,将人物与山水有机结合起来,突出表现一种文人超然物外的境界与风骨,而且笔墨精劲,这是文征明山水画的一大特色。如《溪桥策杖图》中,以水墨画古木溪桥,笔墨粗简劲挺,气势磅礴,且不失古雅蕴蓄,为晚年“粗文”风格作品。
在人物画方面,这类题材一般不画任何配景,反映了文徵明的美学思想。文征明的审美意识中追求的是格调高雅古朴的艺术特色,其人物画并不刻意追求外在的形似,更注重刻画人物内心的世界与精神,追求的是内在的神韵。
在花鸟画上文征明也有杰出贡献,其花鸟画自成一派,水平并不逊于前人。《契兰堂书画评》曰:“衡山精细山水,得伯时、营丘之妙。花鸟不让宋元”。他最喜欢画兰竹,曾言道:“余最喜画兰竹。兰如子固、松雪、启南,竹如东坡与可及定之、九思,每见真迹,辄醉心焉,居常弄笔,必为模仿。”并努力学习前代画兰竹名家,画兰竹几乎成癖。其兰竹画仍大体上保持了元人的从容幽雅,笔画飘逸而不纵肆,情感的表达也基本上是行草书笔意的抒发。《兰竹图》即是文徵明花鸟画的代表作之一。此长卷写幽兰丛生,或与棘条相杂,或生于湖古之侧,或长于流水之滨,或招展于平地,千姿百态,神清骨秀。以淡墨写兰,浓墨写竹,飞白勾石,细笔写草,笔墨潇洒,随手成形,风姿绰约,笔意纵横,神韵满卷。作品在笔墨和布局上所共同追求的是繁中求简,乱中见整,熟中求生,平中见奇的特点。
文徵明的花卉虽师从沈周,但工写结合,有个人的特色。如藏于台北故宫的《桃花图》,桃花精巧工细,叶的阴阳向背表现淋漓,树的勾皴与枝的穿插十分讲究,写意而不失法度。另有《双柯竹石图》,也是文征明花鸟画佳作,并有白题诗曰:“书几薰炉静养神,林深竹暗不通尘;斋居见说无车马,时有敲门问药人”。表现的是一种幽居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对清静脱俗的山居生活向往。在画面中,竹子的塑造最见精神。文征明用浓墨画竹,笔笔清晰,谨慎健朗,将竹的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而苔点比沈周的略为细小繁密,整体上给人以文雅沉静之感。
在着色方面,文徵明也是有创造性的发展。元四大家都不太重视色彩,少数着色的作品也多是浅绛。文征明不但重视应用和发展元四大家的浅绛着色,而且还深入研究一般唐宋青绿山水的着色法。他把这种主要适应宫廷贵族趣味的富丽浓艳着色法转变为与文人情趣相一致的画法,并在不少作品中又将二者“错综”到一起,于鲜丽中见清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就具有了装饰性、抒情味等特征,从而奠定了“吴派”的基本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文徵明在书法方面亦取得突出的成就。他行、草、隶、篆各体皆工,尤其是楷书可谓登峰造极的地步,是继王羲之、赵孟頫之后又一集大成的书法家。王世贞认为他“文待诏以小楷名海内”。其行笔仿苏、黄、米及《圣教》,并加以变化,遂自成家。明代注重楷、行、草的发展,而篆、隶二体,少有人问津。文征明却能篆善隶,文嘉评其“隶书法钟繇,独步一世”。
无论在绘画史,还是书法史上,文徵明都堪称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巨匠。其书画双绝,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通,如此全面且成就高深,纵观历史恐惟有赵孟頫一人可比。他曾赋诗曰:“七尺藤床一亩宫,青山何处不相容。”其坦荡宽广的胸襟与才高八斗的气质表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