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朗城土司事略简考
□文/图 廖尚刚
“土司”又称“土官”,是元、明、清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和制度,是由封建王朝中央任命和分封的地方官吏。其子孙有世袭的政治统治权和对辖区土地、山林、水域等生产资料占有权,以及在政治上对百姓实行世袭的统治权。土司对当地百姓的主要剥削形式多是劳役地租。每年受剥削的农民除了向土司提供繁重的无偿劳役外,还要缴纳或进贡各种实物。封建统治者在民族地区实行“土司治土人”的政策是古代王朝在民间巩固政权的补充。土司拥有统管当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权力。它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及一系列“以夷治夷”措施,虽然为维护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历史作用,但土司给当地少数民族百姓带来剥削和压迫的恶行也令人发指。本文以黄平县枫香寨冯氏土司为例,就其在地方统治几百年的世袭世系和压迫剥削的点滴作些粗略探考,供读者共同研讨。
黄平县枫香寨冯氏土司源于现野洞河镇的朗城土司。清同治十一年(1872),为抵御台江九股苗造反和扩大自己的区域性统治,才迁入枫香寨。冯氏土司为陕西省长安县首任土千总冯铎的后裔,黄平朗城(古黄平朗城隶属播州)土司入黔始祖为冯进贤,出生于西安府长安县顺城十字街竹笆市。南宋绍定三年(1230)朝廷敇封冯进贤为雄威都统制使佥厅官后,领兵进入贵州镇守播州(今天遵义)。明洪武四年(1381)中央政府为扩充地域统治,在兴隆卫(今黄平城)西15公里的万丈村白果组设置朗城司土吏目,赐封冯进贤为首任土司。从此,冯氏就在黄平县一带世袭统治时间长达550余年之久。
冯氏土司历代世袭的基本情况依次为:冯进贤→冯巽→冯雷发→冯享→冯铎……其中冯铎在明永乐四年(1406)因镇压苗民暴乱有功,被政府授予朗城司土同知(从六品),并赐给大量世袭田地。冯铎去世后,其子冯天奇接任朗城土同知官。永乐壬辰年(1412)冯天奇中恩科进士,诰封文林郎。冯天奇去世后,第七世冯义承袭土司之职。冯义于明宣德二年(1427)中恩科举人后,还因功敇授为四川江津县同知,兼任朗城长官司同知一职。冯义去世后,其后代第八世冯昱、第九世冯秀、第十世冯经、第十一世冯勋相继承袭朗城司土同知一职。到十二世冯世禄接替后,第十三世冯炳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明朝政府将朗城土同知改为吏目。随后第十四世冯国祥、十五世冯起先、十六世冯玉玺、十七世冯时泰曾先后承袭朗城司土吏目之职。明朝灭亡后,冯氏土司的世袭特权并没有结束,到清代承袭的是十八世冯钟俊。清雍正七年(1729),时任土吏目的冯钟峻因不服从清政府的指挥和领导,被降职为土千总,后因土役讹诈贪赃造成命案,以失察渎职罪被革职。雍正九年(1731)台拱厅(今台江)发生苗民起事,冯钟俊自备军费和率领兵丁1500人,捐粮500石给朝廷,以投效赎罪,最终因以支持清军平乱有功为表,再次获得政府奖励,并恢复朗城土吏目之职。同年,滇省督部堂尹又给冯钟俊土封予千总一职,使朗城司吏目更改为土千总。冯钟俊退位后,其子冯秉文在承袭土千总之职不久就奉命调到黄平与台拱(今台江)交汇的岩门司镇守粮仓。一天深夜,台江苗民渡水攻破岩门司城,冯秉文被杀。年迈的冯钟俊闻讯又率兵前往征剿,在追赶佯败之敌中死于回马枪下。由于冯钟俊父子都死于战场。在无嗣承接土千总之下,职务改由堂弟冯钟伟接任。冯钟伟任土千总官20多年,因无子传承,职务转入冯钟俊胞弟冯钟杰承袭,后再又转归十八世冯钟伟年幼的儿子冯秉乾继任。冯秉乾在千总的位置上任职时间长达60余年,殁后,长子冯家鼎不愿承袭土千总,改由胞弟冯家齐接位。冯家齐去世,二十一世冯振声继职。冯振声在任时,因延误公事被州府革职,改由冯毓桢任职。咸丰乙卯年(1855)苗民起事,冯毓桢在守卫城池的战斗中殉难。土千总换为二十三世冯盛汤担任,然冯盛汤因畏惧战事,久不赴任而被上级辞退,改由长伯媳妇金氏接袭土千总。身为女流的金氏,能把持土千总之职,这在中国历代土司史上是少有的,也是冯氏土司家族的无奈之举。金氏病故,其子冯显达接任。冯显达上任不久就患病归西,再由冯承平担任,之后又转冯毓玉代理。没有几年,冯锡金承袭,再后来为冯振声之孙冯显远代职。民国八年(1919)春,冯显远病亡,其子冯昌平为了保住家父土千总交椅,就隐瞒丧故没有向州、县府衙呈报。同年,冯氏家族冯吉昌考取职官,依命世袭土千总。冯昌平不服,将状纸诉于黄平县署,县知事陈昭全不但不支持申诉,还勒令冯昌平将土千总之印和文件交归冯吉昌。至此,冯氏土司世袭了29代(届)的职官到民国期间就画上了句号。
自冯氏土司始迁入黔后在黄平县泥巴寨的朗城青和重安枫香寨统治期间,朗城司先后共辖治上塘、陆坪、野洞、翁坪、重兴和凯里湾水等多个地方,仅后来到枫香寨统治期间,所辖治的地域农户就有3000多,人口达18000余人。
历史上,由于亻革 家是一个世居黄平县的弱小土民族,他们先后在沅江上游的且兰部落和清水江沿岸的枫香、塘都、望坝、哈龙、金竹等村落生存的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仍然没有躲避战乱的洗劫。在清咸同年间,枫香寨亻革 家廖氏宗族为了免于外来者的杀戮,村落的自然领袖廖善子等花重金到泥巴寨朗城力邀土司到枫香寨调处矛盾,十二世冯世禄才前往枫香寨,最后又将土司署迁入,从此,外来民族与亻革 家之间长达18年的战事冲突和矛盾得以缓和。冯氏土司进驻枫香寨后,他们以救世主之居,把持代表政府为地方维护安定为要挟,不但以占用大量的良田好土、茂密山林作为私有条件,而且还在所管辖的重兴、翁坪、旁海等60余个寨落设立各种“夫役”制度,对地方百姓实行统治的压迫政策,村民将大量的良田好土贡献给土司。1840年以后,随着鸦片进入中国并渗透到乡村,冯氏土司在所管辖的地域村寨还设立多处鸦片烟馆,引诱老百姓吸食就是最大的祸害。当时,仅只有100多户人家的枫香寨就有冯良成、冯龙昌、唐树德3家“福寿馆”。 这些馆开始以膏药治疗疾病为诱饵,到处哄骗不知毒害深浅的村民前来“治疗”和试吸,最终入瘾而不可自拔。许多抽大烟的人宁可让妻儿老小饿死,也要当卖家产去换吸鸦片。在短短几年间,枫香寨不少青壮年被麻醉了神智,纷纷抵当或出卖祖业田地、山林、房屋来交换“烟膏”,身体深受其害不说,还造成妻小无室可居、无地可种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惨境。
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集权统治的产物,他又伴随着时代的更迭而逐渐消亡。在明朝时期,全国开展轰轰烈烈的“改土归流”运动,即改革土司统治变为中央政府派“流官”上任管理。黄平的朗城、重安和岩门3家土司,因山高皇帝远,表面上是“归流”,而实际并不“改土”。因为这些土司的首任长官为明王朝征战有功之士,改任“土官”后,他们世代相袭,经历了明、清至民国3个朝代,其统治长达550多年。“改土归流”之后,如在贵州的大土官田、杨、安、宋等被消灭了,但像黄平县这类小土司依然存在,仍准予世袭。尤其是在清朝末年后,黄平县的人口在“苗多汉少”流官一时难以对“苗疆”实行全面统治的情况下,就利用土官“治夷”的办法,让土官充当自己的爪牙,协助政府管理“夷民”和部分“汉民”,使土官成了政府镇压和剥削地方百姓的工具。
随着中华民国政府保甲组织的建立,老百姓对土司在民族地区的残酷统治深恶痛绝,更激起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爱国学生声讨。民国二十二年(1933),就读于黄平中学初二的重兴乡重森村大树根学生王玉玺等人对朗城、重安和岩门3家土司的罪恶已愤懑暴发,他们经常组织同学一起大家商议瓦解土司统治的对策,通过收罗历代土司剥削民众的大量罪行后,将上述3家土司长期压迫民族百姓的事实写成诉状,王玉玺亲自赴省城将请愿呈交到省政府时任省长王家烈的手上。黄平学生联名控告3大土司的罪行,引起王家烈高度重视,省府召开会议很快就将撤销黄平3土司的命令送到了黄平县政府,责成县长韩文执行。至此,欺压和凌驾在黄平县谷陇、重安、野洞、重兴等地各族民众头上500多年的三大土皇帝彻底“驾崩”。但因土司引进的鸦片种植和吸食给黄平县各族人民造成的危害,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被彻底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