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工业成富民强县的强力引擎
□罗大富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最不适宜人居的地方”……这些,曾是大方县贫困面貌的真实写照,也是东关乡这些贫瘠之地的描述。作为农业乡镇,东关乡人多地少,加上土地石漠化现象严重,一直以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靠种着贫瘠的土地艰难生存,在处于温饱线以下的“贫苦泥坑”里苦苦挣扎。
“土地石漠化严重,经营得好的农民虽然能维持生计,但想要发家致富简直是天方夜谭。” 东关乡朝中村59岁村民李有得这样描述。
30年来,特别是2010年全省工业发展大会召开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以来,大方县强力推进“主攻工业、决战园区”发展战略,积极抢抓“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政策机遇,努力推动全县工业实现新的跨越,全县工业经济取得了新进展、实现了新突破。
大方经济开发区药品食品产业园是中央统战部、农工党中央和贵州省委、省政府共建的“同心工程”,是贵州省三十个重点园区之一,是省委、省政府“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和产业强省重点建设园区,是毕节试验区唯一的药业及农特产品产业园区,总面积15.44平方公里。
家住东关乡大寨村红岩组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晏杨贤,现在是贵州同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生产后勤,曾经的她未曾想过会有今天的生活,不用像祖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或是远离家乡外出务工,轻轻松松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如今,村里60多人的生活状态发生了改变,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大家建设美好生活的信心更加坚定。
贵州同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6月,注册资金1000万元。公司以“正本清源”为研发指导,传承中医药文化、促进人类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致力于推进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该公司重点精心打造“贵天麻良种繁育基地”和建设“黔西北中药材物流基地”,项目投资超过2亿元,可直接带动238人就业,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达1800余人,带动当地1300余家农户脱贫致富。
袁诗文是核桃乡的一名核桃种植户,每年的核桃都由工业园区的贵州阳光食品有限公司保价收购。在他看来,工业发展实实在在改变了农民的生活,对于一名种植户来说,他感受更深。以前种植传统农作物每年每亩能收益500元就很不错了,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着糊口的生活。工业的发展让乡亲们改变了观念,现在村里单种植核桃就有好几千亩,每亩产值达到3000多元,不光有企业直接上门收购,还保证了利润。
2013年5月成立的贵州阳光食品有限公司,是省内唯一一家以种植、生产、加工、销售核桃系列产品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该公司在核桃乡、金海湖新区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设原材料核桃基地15000亩,对种植户实行包供苗、包技术支持、包产品回收的“一条龙”服务。通过产业扶贫,该公司带动7000多人脱贫,解决2000多名农民的就业,其中精准扶贫户517户1521人。
像贵州同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贵州阳光食品有限公司这样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拉动当地就业的企业,在药品食品产业园就有42家。园区依托大方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传统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工业基础、区位交通优势和试验区政策优势,着力打造贵州省重要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
药品食品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金门陶瓷工业园一起形成了大方县“一区三园”的工业强县蓝图,自2011年以来,大方经济开发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5.55亿元,实现工业产值401.38亿元,工业增加值156.54亿元,累计税收30.75亿元,解决就业人员13000余人。
仅仅去年,大方县就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八要素”,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7.4:39.2:43.4,完成工业投资13.3亿元;生产原煤257.25万吨、水泥16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91%、16.18%;大方电厂发电52.87亿千瓦时;实施煤层气勘探开发井33口,瓦斯发电总装机组达21台,累计发电1.3亿千瓦时;实施“千企改造”工程10个,累计完成投资9.65亿元。
工业建设正成为助推大方县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强力引擎,推动着经济发展、富民强县的大方,向着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