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航母级头部券商,做大更须做强
□曹中铭
日前,证监会网站公布了33条关于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提案答复的函及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建议的答复。证监会在答复《关于做强做优做大打造航母级头部券商,构建资本市场四梁八柱确保金融安全的提案》时表示,将积极推动打造航母级头部证券公司,促进证券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为打造航母级头部券商,证监会推出了多渠道充实证券公司资本、丰富服务功能、优化激励约束机制、加大技术和创新投入、完善国际化布局、加强合规风险管控六大举措;在充实证券公司资本方面,证监会将积极支持各类国有资本通过认购优先股、普通股、可转债、次级债等方式注资证券公司,推动证券行业做大做强。
国内证券公司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数量从少到多的过程。其中,既经历平稳发展的阶段,也经历整顿的阵痛。券商行业发生的整顿潮,导致某些券商要么被关闭、要么被兼并、要么被托管、要么被撤销,即使是南方、华夏等大牌券商,亦未能逃脱厄运。
通过不断创新,券商行业如今虽已远离行业性亏损短板,券商也不再陷入靠“天”吃饭的困境;但从整个行业看,券商的质地各异、层次参差不齐,券商与券商之间差别较大。同时,从证监会每年公布的券商分类监管结果看,多年来竟无一家券商达到AAA级别,AA级别的券商都不多见,这凸显了国内券商存在的问题。
证监会推出六大举措打造航母级头部券商,此举非常有必要。历经近30年发展,中国资本市场规模已位居全球资本市场前列,影响力也日益提升;但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无一家航母级头部券商,既与“老二”的地位不匹配,从根本上也说不过去。而且,打造航母级头部券商亦为国内券商“走出去”之所需。目前,某些券商虽已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但象征性的意义更浓。
从行业本身发展看,市场蛋糕只有这么大,而券商将越来越多;尤其是随着券商行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外资控股、外资独资券商设立将不再有任何障碍。外资券商进入后,虽难免有一个入乡随俗的适应过程,但它们先进的管理模式、更成熟的管理经验及良好的风控、内控等,将导致外资券商成为国内券商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如此格局,必然倒逼国内券商要做大做强。
当年付出的高昂代价,也凸显出打造航母级券商的必要性。国内几大行像工行、建行等,上市前均遭境外著名投行纷纷唱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为高盛公司。事实上,境外著名投行唱衰国内几大行是有目的的——因它们在全球资本市场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影响力,因而引发了一片看空声。而当相关国有大行将某些著名投行作为战略投资者引入后,它们又开始改口唱多。最终,高盛公司从工行赚走了72亿美元,后者想引入国际投行、金融财团管理经验的目的却没达到。
打造航母级头部券商,若只强调把规模做大,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在将头部券商打造成航母级别、做大规模的同时,更重要的还在于做强;否则规模再大,若在行业中毫无话语权、影响力,就不可能在全球资本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想成为像高盛、大摩一样的投行更无可能。
打造航母级别的券商,除证监会祭出六大举措外,券商行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也非常重要。强强联合往往能发挥出1+1>2的效应,兼并重组或强强联合将是今后券商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同时,国内券商进一步提高公司治理及风控、内控水平,学习境外著名投行的先进管理经验等更必不可少。此外,国内券商行业不断推出创新举措同样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