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8期 本期2654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11-21

琉璃厂兴盛300年

 

□祁 建

 

  有着300多年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琉璃厂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无论是这里的古玩字画、古旧书籍,还是文房四宝、碑帖拓片等等都吸引着中外游客慕名而来,那种繁华的往日情景与眼前门口游人不多的现状形成了对比。

  承载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琉璃厂究竟能否重现昔日的辉煌,这个问题备受关注。上世纪80年代,一些港台的名人或者影星来到内地还指名要参观琉璃厂,可现在外国政要来北京却往往把目光投向潘家园、报国寺等后起之地。

  据历史记载,琉璃厂辽代叫“海王村”,元代定都北京后,在这里开设了官窑,烧制琉璃瓦。元、明、清三代,琉璃厂制出的大量琉璃制品把北京装点得金碧辉煌,虽经历百年的风雨剥蚀而光泽不减。厂址后来虽然迁走,但“琉璃厂“的名字却保留下来,流传至今。

  明清两朝,为适应文人读书及应试的需要,使得琉璃厂的书肄业迅速兴盛起来,明朝时红火的前门、灯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庙书肆都逐渐转移到琉璃厂。古玩字画、金石篆刻、书画装裱、文房四宝等业亦随之发展。《四库全书》之成,也得益于琉璃厂书肆不浅。一代代文人学者都被这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其中就有纪晓岚、张船山、吴梅村、鲁迅、齐白石、郭沫若、朱自清、张伯驹等,仅鲁迅就来此480次之多,琉璃厂的文化魅力可见一斑。

  琉璃厂文化街位于现在北京的和平门外,西至宣武区的南北柳巷,东至宣武区的延寿寺街,全长约800米。实际上从历史上远在辽代,这里并不是城里,而是郊区,当时叫“海王村”。琉璃厂一地的由来,我们可以追溯到远在元朝时就在这里设置的琉璃窑厂。明成祖永乐皇帝移都北京后,在建筑北京城时,需要大量的琉璃瓦和相关的构件,因此在元代原有的基础上,又扩大了琉璃窑厂的设立规模。数百年来,琉璃厂一直默默地扮演着一个并不起眼的历史角色,甚至到清乾隆年间,当琉璃瓦件的生产从这里搬到门头沟的琉璃渠后,琉璃厂也仅以一个地名被保留下来。

  我不知道世人常将风流才子与红粉知己相提并论,和琉璃厂与八大胡同比邻而居是否有相关之处,是巧合也好,是自然演进也罢,这一特殊的组合,让人们对这两地区千丝万缕的牵挂,留下很多想像的余地。

  清初顺治年间,在京城实行“满汉分城居住”。而琉璃厂恰恰是在外城的西部,当时的汉族官员多数都住在附近,后来全国各地的会馆也都建在附近,官员、赶考的举子也常聚集于此逛书市,使明朝时红火的前门、灯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庙书市都逐渐转移到琉璃厂。各地的书商也纷纷在这里设摊、建室、出售大量藏书。繁华的市井,便利的条件,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使琉璃厂逐渐发展成为京城最大的书市,形成了人文荟萃的文化街市,与文化相关的笔墨纸砚,古玩书画等等,也随之发展起来。

  清初,那时汉族官员多住在宣武门外,而且很多会馆都在附近,官员、赶考的举子常聚集于此。清初一年一度的东安门灯市也迁到这儿举行。《都门杂咏》中有竹枝词唱咏:“新开厂甸值新春,玩好图书百货陈。裘马翩翩贵公子,往来都是读书人。”

  乾隆时修《四库全书》,编修者常到琉璃厂阅读书籍,各地书贾也纷纷在这里设摊出售大量的藏书。便利的条件,使这里形成了人文荟萃的文化街。这个时期除书肆外,古玩书画及文化有关的行业,也随之发展起来。清末,在琉璃厂址修建了师范学堂、五城学堂。1927年,又开辟了和平门,修建了南新华街,拆除了厂桥,从此把琉璃厂分成了如今的东、西琉璃厂。近百年来,种种原因,很多文物都由这里流出。

  清末在原琉璃厂厂址上修建了师范学堂,这就是现在的师大附中的前身。在原厂址往南修建了海王村公园,成为了琉璃厂集市的中心,也是后来厂甸最为热闹的地方之一。

  1927年,又建了和平门,修了新华街。从此,琉璃厂文化街分成了如今的东琉璃厂和西琉璃厂。

  琉璃厂有许多著名老店,如槐荫山房、古艺斋、瑞成斋、萃文阁、一得阁、李福寿笔庄等,还有中国最大的古旧书店中国书店,以及西琉璃厂原有的三大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而琉璃厂最著名的老店则是荣宝斋,有人说:琉璃厂因荣宝斋等著名文化老店而享有盛名。这种说法有它的道理。荣宝斋的前身是“松竹斋”,光绪年间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更名为“荣宝斋”。著名书法家陆润庠题写了“荣宝斋”三个字。清末,文人墨客常聚此地,而民国年间老一辈书画家如于右任、张大千、吴昌硕、齐白石等也是这里的常客。不知您是否仔细看过《开国大典》这部电影和那幅《开国大典》的照片,里面那位蓄着长胡子的著名老者沈钧儒先生使用的镇尺就购于荣宝斋。

  想清末民初时,荣宝斋、大千画廊等琉璃厂老店纷纷争悬名家书画于窗前。引来人们驻足观赏,成为琉璃厂的一道风景。当时,也是数荣宝斋名画最多而最为热闹。荣宝斋最著名的又要数木版水印和复制品。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术融刻版、印刷、折裁等技术为一体,使水印品的艺术更臻完善,曾得到鲁迅先生的赞许。

  嘉庆以后,随着外国资本的侵入,琉璃厂的市面也由盛而衰。同光时虽有短期承平,不久,接踵而来的内外灾患使这条街的营业更加一蹶不振。人们的购买力下降,大量古版善本流入外国收藏家手里。正如一道《京师竹枝词》唱的:“大雅于今已式微,海王村店古书稀。如何碧眼黄须客,卷尽元明版本归?”此后,军阀连年混战,日寇入侵,偌大华北堂安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琉璃厂的书肆更少有人问津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物价飞涨,百业萧条,书商们的生意更加难以维持。有的改营柴米油盐,有的干脆关门大吉。许多有精湛鉴别古书版本和装裱、刻印技术的老先生纷纷离散,各谋生路。解放前夕,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店铺勉强支撑。

  文化街的中国书店,专门收集中国历代古籍、碑帖、拓片、各类旧书、报纸杂志,发售新印古籍和研究有关的各种图书及画册,兼营文房四宝,还开办了京味书楼和北京民俗馆等各类书展等。

  中国书店西边路北的荣宝斋,创建于1672年,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东西琉璃厂都售有文房四宝。笔店以人名出名的如“李福寿”“吴文魁”“李玉田”等,其中“戴月轩”更为著名,据说是湖笔的正宗。“李福寿”等也都有独到之处,李福寿研制出适合于各派画家所需要的画笔而驰名,而吴文魁以写字笔著称于世……

  “清秘阁”是琉璃厂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南纸店,文房四宝应有尽有。

  “一得阁”墨汁厂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已有一百余年历史。“汲古阁”是一家历史悠久专门复制、修复文物古玩的老店,为国内外和各省市博物馆修复历史出土的各种文物和唐三彩、古铜器、古画等,已达到逼真的效果,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昔日名扬京都的琉璃厂“火神庙”,现已成为“宣武区文化馆”和“北京宣武区作家协会”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