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3期 本期2651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11-15

桶 井 春 晖

 

□罗时秀

 

  一日,笔者邀约几位好友,前往慕名已久,位于德江县桶井土家族乡场坝村的“桶井春晖文化乡愁苑”走访,在暖暖的冬阳里,体验另一种温暖。

  在院墙外的停车场下车,抬头见到了连接院墙的龙门,这龙门还是小时在寨子上见到过,后来在日晒雨淋中垮掉,拆了,好像这一段记忆已被剪断,而今一看,又连接了起来。

  龙门上书写有“桶井春晖文化乡愁苑”几个金色圆润的大字,署名陈争。在百度中一搜,陈争是贵州省国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是他奉献的墨宝。

  走进龙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乡村景象:石板铺设的三尺小路,分岔从几块菜园间穿过,连接远处树林中,隐现的数栋青瓦房,柱头上、门窗边,是红红的对联,曾经油漆的板壁,变得有些黑黄,似乎在告诉来人,房子已经有些年份了。

  沿着石径,走进乡愁屋。那石院坝、石碓、石磨、厨房、卧室、堂屋,以及屋内外陈设的生活用具和生产用具,都使我想起曾经的老屋,一家老少生产生活的场景历历在目。那村人纯朴的乡情,在城中左邻右舍都已难见了。

  转过一道石梯,从又一个龙门进入了“艰难岁月”陈列室。这是一栋火砖砌就的砖瓦房,其风貌已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产物,里面的陈设都是勾起往昔生活记忆的物品。

  转到后房,桌上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乡村医生使用的红十字药具箱,我扑哧一声笑了。朋友疑问,那些年赤脚医生使用这种简陋的医疗器械,有值得笑的吗?他们在那种艰苦的环境里,不分白天黑夜,有请必到的精神,挽救了不少生命,让人敬佩和感动;但因他们的医疗技术和药物有限,常常含泪为人送终,也让人伤感。我答,不是,是想起小时村医来寨上给小孩打防疫针时,我看到那个男孩似乎痛得呼天抢地的场景,我幸灾乐祸地笑了起来。轮到我忽然被大人抱着打针,针还在医生手中时,我也双脚乱踢大声哭喊,刚才那个哭爹喊娘的男孩,见我如此,破涕为笑了。

  走进卧室,一张破旧的老木床,有几块补丁的凉席,一床薄薄的被子,使我想起冬天小时睡觉的窘境。尽管睡前外婆将烘笼放在被子下烤热后才喊我去睡觉,但有时天气实在寒冷了,深夜在被窝也缩成一团,牙齿打颤。

  厨房灶头上,陈列着矮小简陋的铁锅、甑子、锅铲等物品。灶头边,是碗架、碗筷等用具,其陈旧让人不得不联想起曾经的生活。看到柏木方桌上摆放的红苕、包谷稀饭、酸菜汤模型,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饿饭的年代。

  堂屋做教室,大板凳做课桌,小板凳做椅子,两根木叉支撑着一块已经裂缝的黑板,黑漆脱落得只能用“斑驳”描述。这也是我小时读书的场景。城里长大的孩子,对于这种学习环境是难以理解的。环境差,优秀老师不愿来,来了也留不住,教育质量提不高,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梦想难以实现。为了走出贫瘠的大山,家庭环境变好些时,不少家长将子女送到集镇或城市读书,村庄的读书声渐行渐远。当然,大班额也在不停困扰校长和不停修建学校的领导们。

  作为贵州省20个极贫乡之一的桶井,这也应该是他们曾经经历的缩影。

  桶井由于石多土少,山高坡陡,住在半山,收割庄稼时可以背挑着下山,但播种耕耘时,却得背挑着肥料上山;反之,到山脚耕种庄稼,亦然,仅是顺序改变而已。更为恼火的是,稍晴几日就干旱,大雨稍久又被水打沙壅。比起我的老家来,环境更加恶劣。从新闻上也不时看到,改革开放后,有力少使处的他们,与其他地方比起来,走得要慢些。不说其他,仅喝水,常常是“望着乌江缺水喝”。

  环境恶劣,通过人的努力是能改变的。应该说,在国家各阶段的扶贫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到2014年,全乡深度贫困村还有20个,而全乡只有23个村;还有贫困人口10841人,贫困发生率达46.22%。于是,脱贫攻坚这个词,用在桶井恰如其分。

  脱贫攻坚教育馆“党恩似海”展厅,是一栋长五间的木房,房间内折叠式的循环展陈中,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的庄严承诺……”可以说,接下来的展陈,就是这一指示在桶井具体落实的体现。

  2016年8月,桶井乡脱贫攻坚战役正式打响。在上级出台专门政策支持的同时,由省、市、县领导组成的脱贫攻坚指挥部成立,由省、市、县帮扶部门领导组成前线工作队进驻,由县、乡部门和村干部组建的23个村级作战指挥所成员到位。对口帮扶德江县的苏州市吴中区,也未置身事外,为桶井捐资帮扶1600余万元,用于发展食用菌等产业;那些身在他乡的桶井人安高智、安乐、杨丽君、付泽波、安奎等,也集结在“春晖社”旗帜下,为桶井的这场战役建言献策50多条、募捐春晖基金15万余元、落实春晖工程35个3000余万元。

  桶井的脱贫攻坚之路,在新旧对比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介绍中——

  从长丰水库翻山越岭架设至桶井38千米导虹管的引水工程,即将贯通,1.75万人将受益。家家拧开水龙头用水的画面,已近在眼前。

  新建“组组通”公路62条157公里,实现“组组通”,之前的山道或毛公路,全部硬化。父辈肩挑背驮上山下地,浪费时间浪费人力汗滴山路的情景,在这里开始成为历史。

  将一条街两排房的集镇扩容,辟出一条新街,集镇面积增加2.5平方千米,路网增加3.5千米,被定为省级示范小城镇打造。此时感觉,集镇所在地社区“同心”之名,特别有寓意。

  桶井卫生院的医技大楼和医疗设备,与前面赤脚医生的药具箱和医疗器械比起来,是天上人间之别。特别是他们的“医共体”,说起让我老家的人都羡慕。之前我也不清楚什么叫“医共体”,后来听到这两个名称就明白了:德江县人民医院桶井分院,院长覃礼忠。覃礼忠何人?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我理解的意思是:县乡医院的单位和人,责任已经共同了,这恐怕也是被省改革办作为经验在全省推广的主要原因。

  旧貌换新颜的中学、小学、幼儿园校园,教学设备是我们读书时想象不到的;想象不到的,还有中小学生的吃、住由学校全包。教学质量从三年前全县挂末位置跃升至全县上等水平。这个我不怀疑,因为,县教育局继教办主任挂任桶井中学副校长,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主任挂任桶井完小副校长,县实验幼儿园园长挂任桶井乡中心幼儿园副园长,实验中学校长率队帮扶桶井中学……这些人,我都认识,其能力和责任心,用我们农村人的话说,都不是“胀干饭”的。

  由于之前的扶贫,加上外出务工,多数人的温饱是解决了的,但收入呢?实在难以启齿。发展产业,增加收入,才是留得住人的根本。脱贫攻坚开始后,采取连片规划,逐户核查,统一流转,入股分红,集中流转到合作社,调减玉米等低收入作物。于是,山岭种上了连绵起伏的花椒、柑橘、桃子,菊花、食用菌像绒毯一样在山野、田间、厂房铺开,肉牛、生猪、肉兔、家禽,在养殖场规模生长,收益渐丰。因此,千余名农村青壮年被吸引回乡就业创业。只要有收入,谁愿意抛妻别子离开老人去他乡,让天伦之乐变成遥遥无期的思念?

  曾经破旧的木瓦房,已被小青瓦、坡屋面、穿斗坊、转角楼、雕花窗、白粉墙的土家新民居代替,但与安居举措形成反差也最为艰难的,是易地搬迁。

  桶井之所以“极贫”,是不少村寨身处沟壑纵横、资源匮乏的山中,说得不好听点,就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但要动员他们“离乡背井”去往“人生地不熟”地方居住、生活,谈何容易。就连我那年老的父母,喊他们进城随我们生活都难。但这一难题,在领导干部面对面的政策宣讲中,在扶贫干部亲情般的排忧解难里,在亲友结队跟进的服务前,需要搬迁的,算清了就学、就医、就业的经济账,赡养老人、教育小孩的亲情账,今后发展的资源账,未来儿孙发展的道路账。于是,2359人搬去了铜仁大龙开发区,1133人迁到了德江县城的楠木园。如今生存环境和质量,让他们已经“乐不思蜀”。

  我真佩服这些干部的能耐,能取得这么大的成果。

  我有住在邻县群山叠着群山上的亲戚,属于寒风可以穿屋之家,县里动员其搬迁时,我也趁热打铁劝导,寨上留下来的人越来越少,即使用政府补贴的钱改造危房,修建楼房,也没有儿媳妇愿意到这里来安家;我对比,所谓故土难离,亲人难分,乡音难改,亲人坟茔难弃,事实上,在一年接一年浪迹天涯的打工路上,这些早已变成事实;我举例,搬去的人家,就近到企业上班或自己创业,收入颇丰,就是自己捡垃圾卖,都比老来在山中生活要滋润;我分析,在城市,孙辈能从小接受优质教育,前途肯定比山里光明,将来儿孙对自己的赡养,更有条件……亲戚听得点头称是,我暗喜劝说成功。今年开春得知,我浪费了表情,他们仍然“我自岿然不动”。

  扶贫干部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多的战果?读完蔡祥、吴高鹏、杨维、熊劲松、安明友、安高盛、简腾、张顺乾、刘继全等人的先进事迹,脱贫之星张莲花、孝老爱亲安明春、文明家庭罗凯、致富能手安民、和睦家庭杨先碧等的动人故事,看过用一栋木房陈列的桶井乡战区指挥部、23个村级作战所取得的工作成果,听罢春晖使者无私地付出,帮扶部门各尽所能的支援等,似乎明白了大半。

  “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室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这些“真神”,用坚实的足印践行着省委提出的脱贫攻坚号召,也牢记着为实现陈列馆“走向远方”的蓝图,还将继续攻坚。作为老师的我们,为助这一蓝图早日实现,只有尽力将每一个学生培育成人。我想,这也是由正房和两边厢房组成形似撮箕口的传习所的功能所在。

  走出春晖文化乡愁苑,回望“龙门”上书写的对联: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的,先辈在艰苦的环境里,为生存不辞辛劳地跋涉,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乐观奋斗的精神。更提醒我们的是,用一颗感恩的心,牢记党恩,不忘为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奉献的人们。珍惜拥有,才能齐心协力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