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而有象 独妙于神
——张淑敏泥塑欣赏
□文/图 鹿耀世
两个小小的展柜,不过八十多件只有6~7厘米的小泥人,却年年月月吸引了十分踊跃的参观者。人们欣赏着,品评着,赞叹着,都为自己能在这里得到一次美的教育和美的享受而感到喜悦。那些京津工艺美术院校的学生和外地来京的美术工作者兴致更浓;他们在速写本上描摹着,勾勒着,并在心中默默记下了那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
这就是张淑敏的家庭泥塑展览。她的作品魅力何在呢?我认为,是那十分现代的、妥帖精当的变形艺术之美。猛一看去,人物造型与生活的真实仿佛有些失调,但细一玩味,她选择提炼的,正是生活中美的精髓。是她,把乐的旋律、诗的柔情融入了黯然无光的胶泥,塑造了一个个美好的小生命。
她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古今中外的神话、小说、戏剧、电影中的人物,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异国情调浓郁的歌舞片断等等,她都善于表现。
在造型结构上,她对直线、斜线、曲线、弧线的运用和组合十分娴熟,根据人物特点和所处环境进行大胆夸张、变形。如《杨川舞》,为了给人动的感觉,用两臂的斜线和身体的直线相交这种不稳定的结构;为了造型的洗练,人物不仅省略了口鼻,而且整个面部都遮在宽宽的斗翌之中。但我们从那十分夸张的肥大舞袖和前后交错的赤裸的双脚上,不是领略了日本舞蹈的浓郁风情吗?《夕鹤》中的阿通,无论从正面、侧面、背面都强调了三角形结构,很符合她坐在机房含悲负重,采羽织锦的特定情景。《简·爱》造型强调直线均衡,神态蕴藉,柔中有刚,准确生动地体现了人物洁身自好勇于抗争的性格。《秦香莲》中对S线的妙用更使人赞叹:那修长优美的身段,那夸张妥帖的水袖;那悲悲戚戚的情态及对膝下一儿一女的刻划,都洗练柔美地凝固在S造型之中。张淑敏的泥塑中,无论多愁善感的黛玉,如醉如痴的贵妃,顾影自怜的阿崎,疾恶如仇的佐罗……都塑造得栩栩如生,具有“这一个”的鲜明性格,显示了作者高度艺术概括的深厚功力。
在色彩上,她讲究服从形象、层次鲜明、以少胜多,而且尽量做“减法”。如有的女性,造型如速写一般简洁,裙裾也毫无装饰纹样。有的甚至完全裸露胶泥本色:如《宴乐》这组泥塑、八个仕女只点染出发髻的颜色,其余一概省去,却取得了十分古朴动人的艺术效果。这些处理,都是和她造型新奇、追求神似的艺术风格相适应的。
在物质材料的运用上,张淑敏也颇具匠心:像用日本糊墙纸贴就的《吟公主》背后的屏风,钢针做成的佐罗手中的利剑,铜丝挽起的叶塞尼亚的卷发,羽毛缝制的小天鹅舞裙……都给人物格外增添了神采。
张淑敏取得的艺术成就,是和工艺美术界前辈的教导,她个人多年的潜心研究、刻苦实践分不开的。自1957年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之后,在规定的课程以外,她阅读了不少古今中外文艺作品。在观看戏剧、歌舞时,速写本总不离身;她崇拜珂勒惠支的作品,经常到美院版画系观摩师生们的创作;自己也刻了一些小品。她从师于著名泥塑艺术家张景祜,从民间艺术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她喜爱肖邦、贝多芬的气势雄浑的交响乐,由于感奋于那震撼人心的旋律,常常忘了吃饭……在社会主义祖国这洒满阳光的大地上,艺术的春风催开了这一支挺秀的花蕾——张淑敏经过反复揣摩,精心试塑,完成了一批风格独特的作品。她在自己小小的房间里,在摆满竹、木、绸、布玩具和泥塑的小玻璃橱前,迎接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这个小天地也吸引了中央工艺美院老院长张仃先生,有一次,张仃看到她新创作的泥塑《黑天鹅》,十分欣赏,问她怎么构思的?她微笑着摊开一本速写,又指指新借来的《天鹅湖》唱片说:“它们感动了我”!过了两天,老院长带着儿子,兴致勃勃地再次前来观赏《黑天鹅》。还有一次,她在一组优美的东方乐曲中得到了灵感,以往的一些生活积累渐渐明晰地浮现在眼前……她兴奋地拿起纸笔,很快勾勒出了造型效果图,只两天工夫,就完成了动人的《埃及组舞》。大家看了赞叹不止,赞叹那纱裙的色彩之中,分明显露了黝黑健美的皮肤;那乐器的管弦之上,似有明快悠扬的琴声……
张淑敏在艺术上的早熟,引起了教师们的重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学院和有关部门曾举办了她和韩美林、郑于鹤的作品展览。张仃先生撰写了前言。有一次,张仃院长笑吟吟地送她一本印制精美的挂历,翻过吴作人、黄胄等当代大家的作品之后,竟有一件她的泥塑创作!
由于她的作品风格独特、自成一家,多次入选国内外各种展览并在报刊发表。甘肃、湖南等出版社还为她出版了精美的画册,为了表彰她在艺术创作中的突出贡献,北京工艺美术总公司授予了她二级工艺美术大师光荣称号。祝愿张淑敏的泥塑之花永远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