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642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10-31

库车古城:古丝路上的璀璨明珠

 

□文/图 白 英

 

  位于天山南麓的库车县,古称龟兹。龟兹北通乌孙(伊犁河谷),南连于阗(塔里木盆地南沿),东西有丝绸之路中道贯穿,龟兹处在西域中心的十字路口上,汉朝的西域都护府、唐代的安西都护府都设置在此,这使得龟兹成为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统治范围以库车为中心,下辖拜城、新和、沙雅等地,是著名的丝路重镇与军事重镇。今天的库车县,尽管只是新疆阿克苏地区的一个县,但因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历史遗存,特色突出的民族文化,以及保存完整的城市传统格局,2012年被命名为中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库车老城区则是这个古丝绸之路重镇的文化缩影。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龟兹舞,龟兹舞,始自汉时入乐府。”在历代古诗词中经常出现“龟兹”这个地名。龟兹,就是今天的库车,曾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人们的印象里,库车太远了,是一个典型的边陲之地。然而,走进库车,却被这座深藏于内陆腹地、美丽而神秘的山水深深感染了。千年的长风流贯中,历史上的文明古城“龟兹”坚持着岁月的守望,一切都以一种慢慢的节奏与时光融合在一起,像是一条缓缓流动历史河流。

 

库车老城 寻找古龟兹的影子

  一座团结新桥横跨在库车河上,把库车一分为二,桥梁另一端上刻着“龟兹古渡”四个大字,这个桥一边是新城区,高楼大厦,新潮时尚;另一边是老城区原始古朴,时光如旧。我们想找一找古龟兹的感觉,于是径直朝老城区走去。走进库车老城,就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来到古老的异国他乡,那些依坡而建维吾尔族民居铺陈开来,带着浓郁的中世纪风情扑面而来,错落有致,构成了库车古城迷宫般的格局。

  库车古城不像内地的那些古城,因商业化而千篇一律,老城主街叫热斯坦路,大概有一公里长,路两边分布着很多条古老窄小的街巷,也有很多低矮平房,仍保留着伊斯兰风格的雕花大门和屋檐,每一户人家都有一个庭院,庭院里大多都有葡萄架和花草盆栽,各种颜色把小院子装扮的五彩缤纷。斑斓的老墙与院门依旧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被时光洗涤出了独有的韵味,户户不同,个个惊喜。每家的装饰风格相似而又充满个性,即使可以看出岁月打磨的痕迹,但也难以阻止想象它曾经的华丽,特有的符纹和大胆的色彩搭配在告诉你,这是一个善用色彩又热爱生活与艺术的民族!

  走在街道上,明显地嗅到库车老城独特的韵味。清晨的阳光一寸寸漫上古墙,使这条处于半明半暗中的千年土墙变得尤为温暖,阴影里,夯土的木质大柱更显得古朴沧桑。巷子里的路很窄,岔口也比较多,虽然不算热闹,但是也渐渐有了人气。裹着头巾匆匆行走的维族妇女,三三两两蓄着花白络腮胡须坐在门前聊天的维族老大爷,蹲在路边毫无拘束玩耍的维族孩童,构成了极富生活感的画面。老城里生活的人们默默体味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悠然生活,宁静、高远,瞬间能够让所有来库车的人体会到已经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一种从容和恬淡之中。

 

库车王府 拜会最后一位库车王妃

  阳光渐渐明媚起来,透过行道树,阳光斑驳地撒在那些热烈而鲜艳的门廊上,艳丽的格桑花、天竺葵在房前的土陶盆里静静地点缀着寂寞的时空。老街很短,走到尽头便是库车王府,残破的清代城墙在不远的拐角处孤独地固守着属于它的过往。

  库车王府全称为“库车世袭回部亲王府”。“回部亲王”就是“维吾尔王”,统领着天山南部维吾尔族的大部。库车王府是1759年清乾隆皇帝为表彰当地首领协助平定叛乱,专门派内地汉人工匠建成。库车王分封最早是在18世纪,第一代王名叫鄂对,因为1758年在平定“伊犁之乱”中建功,乾隆皇帝在北京紫光阁亲自为他的画像题字,赞其“全守卓越”,封为固山贝子,后来晋升为贝勒爷,在库车当地就称“库车王”,这个封号自此代代承袭。到1949年9月26日新疆和平解放,世袭亲王共计十二代。第十二代亲王达吾提·买合苏提,是中国最后一位王爷,曾担任库车政协副主席职务,2014年7月30日去世,享年88岁。现在看到的王府,就是2004年根据达吾提·买合苏提的回忆,在原址重建的。

  重建后的库车王府占4万平方米,既有中原汉文化风格建筑,又有新疆维吾尔族特色建筑,还有俄罗斯式建筑。王府景区由两组东西相邻的大王府和小王府建筑群组合而成,大王府是游览区,主要有王府展区、龟兹博物馆展区、古城墙等展区。小王府为王府生活区,主建筑四幢分南北两行排列,府内建有风格独特的凉亭、楼阁和适合维吾尔族王室部落居住的房宅等相关建筑,整体设计风格协调,特色鲜明。

  王府很接地气,就像个寻常人家的大院子,维吾尔人家喜欢的花花草草、家家都有的葡萄架一样不少,还有以黄色调为主的走廊,充满了生机。房屋门前有乘凉的高台、凉棚。凉棚下的摇椅,上面的坐垫和靠垫独具有民族风格,十分漂亮。虽然最后一位王爷现在已经离去,但是王爷的第五任王妃仍然健在,依旧生活在这里。王爷家的房间里,内饰是维吾尔族的风格,花纹细致,色彩和谐。一位身穿艾德莱斯绸连衣裙的维吾尔族妇女落落大方,和蔼可亲地招呼客人,她就是最后一位王妃,今年50多岁,名字叫热亚南木·达吾提。大家禁不住好奇,争相与王妃合影,王妃很随和,如果是男性游客,就站着握手拍照,如果是女性游客,会亲切的拥抱,处处体现着维吾尔族人民的热情。

 

库车巴扎 感受浓郁的维族风情

  老城区的巴扎是库车县规模最大的集市,路边的小店一家紧埃一家,大多是日用品店,铜器作坊,调料铺子,卖药材的,卖布匹的,卖帽子的,卖干果的,卖肉卖菜的都摆在地摊上,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新鲜的葡萄,新鲜的石榴,新鲜的瓜果蔬菜,应有尽有。身处其间,浓厚的维族风情扑面而来,男人戴着新疆小帽哼着维族小调,女人个个浓眉大眼,包着头巾身穿长裙美而鲜艳。这里没有宽阔的街道,各种交通工具你来我往,汽车、马车、驴车、行人都挤在狭小的空间,却互不干扰,井然有序,普通百姓挑选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用品,个个从容淡定,构成了小城的繁华。

  老城的老,也许不仅仅是建筑上的独特和陈旧,而是当地人依然延续并传承着一种原有的生活模式和状态,简单的生活着。不远处的药茶商铺里,“90后”于木提·亚库甫从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后,接过了父亲的店铺,“我年纪虽小,但来抓药看病的人都很信任我,因为他们知道我专业学习过。” 经常有熟识的人来找他配药材,“最好卖的是药茶,很多内地的客人来买,还有人长期订购。”在老城区一角,一排用绿色花纹统一装饰花帽店,透露着浓浓的民族气息,艾合买提·黑力力作为老城居民,开花帽店已经18年。旁边的一家小商品店的主人,是一位叫阿布力孜·喀迪尔的老人,在出售当地特产的同时,固执地坚守着祖业,如今很少见的皮袜子制作,一双双皮袜子、毛毡袜子整齐地挂在一个角落里,虽然少人问津,但阿布力孜·喀迪尔的目光依然不时地注视着他的这些宝贝,追忆着流年的时光。

  众多的店铺中,有一家 “祖业手工业铜品店”, 还没走近店门,就听到了“叮当、叮当……”的声音,古老的铜器制作业在这里一切都未曾改变,还在继续。千万别小看这间小小的店面,店主人卡德尔·尼亚孜,今年已67岁,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听他说,祖上是龟兹王室的专属手工艺人,这门手艺传承到他这已是第六代。买买提祖传的铜器制作技艺,发扬和传承了龟兹文化的艺术风格,店里所摆放的铜器展示样品,果盘内的花纹有莲花孔雀等图案,餐盘内有植物等图案,高颈水壶上有菱形格等图案,特别是一件精美的铜盘,里面的人物就是龟兹石窟壁画上怀抱着琵琶的飞天,画面栩栩如生,仿佛能听到弹奏出的天籁之音。这种图案,和隋唐时期的绘画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克孜尔千佛洞和敦煌石窟都可以见到,有力地佐证了龟兹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看着眼前这一件件铜器制品,让人仿佛穿越到了汉唐,富庶的古城依稀浮现在眼前,在繁华的龟兹城郭,那些铜器琳琅满目摆满工艺品的店面里,很多王公贵族纷纷前来挑选着精美的铜器。

 

库车大馕 品尝香满丝路的古滋味

  “库车馕大如车轮”并非传说,逛在老城,最让人抵御不住的,是铺天盖地四处飘散的烤馕香味。每个库车大馕的直径大约60厘米,厚度却不超过1厘米,“大、薄、脆”名不虚传。馕,古代称为“胡饼”“炉饼”,是新疆历史悠久的一种美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这种新疆的美食也不远万里,穿过茫茫戈壁,跨过万里长城,传遍中华大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出新炉。寄予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以辅兴无。”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寄胡饼与杨万里》诗中对“胡饼”这种美食就有过生动形象地描述。

  库车的馕是真的好香啊,短短的一条街,几乎每隔几步路都有一家烤馕店,各家店铺的“巨大”的馕坑一字摆开,打馕师傅们娴熟地在馕坑上忙碌着,绝对的现做现卖。一阵婉转悠扬带着新疆风情的叫卖声音传进我的耳中,回头一看,叫卖声是来自一家叫热合曼江人家开的烤馕铺。只见一个巴郎子(小伙子)揪一个发面团,用两手三下五除二便撑成一个中间薄四周厚的圆饼子,然后操起一把馕戳子在饼坯上随意戳出均匀的花纹,抹上一层清油,沾上一层芝麻,一个馕坯就做好了,然后用一把长长的铁钩子揭开炉盖,挑出烤好的馕,随手把刚刚做好的馕坯子贴在里边,那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俨然像是指挥大师,收放自如,滴水不漏。

  巴郎子很好客,忙碌的打馕间隙,他告诉我们,只有在馕坑烤出来的饼才能叫馕。库车大馕好吃与馕坑有很大关系,他们用杏树木为燃料,烧成碳后再来烤制馕饼。因杏树木含有杏油,燃烧时会发出杏香味,使得库车大馕有一种独特的美味。香味早以把游人熏醉了,不买个馕肯定是不甘心的,这个大馕到底卖多少钱?4元,是的!我没听错!这么大的馕在库车当地只卖4元人民币一个。近年来,库车大馕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游客的热捧。除了来新疆旅游时购买一些馕带回去馈赠亲朋好友外,拜托新疆朋友邮寄或者自己网购,也成为内地人品尝馕的主要途径。“以前一天能卖200个馕就很不错了。现在,来库车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一天能卖到500多个。”小伙子坚信打馕的手艺是祖辈留给他最好的礼物,看着火红的馕坑和围在馕铺前开心的游客,还有从馕坑里取出的带着小麦浓香的库车大馕,他幸福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