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4期 本期26398版 当前A1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10-25

容错机制是砥砺干部勇于担当的后盾

 

□程汉鹏

 

  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任务重、难度大,风险也随之加大。各地积极推动落实,成效逐步显现,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涌现出一批甩开膀子、拼劲十足的改革促进派、改革实干家。但另一方面,一些干部不担当、不作为,观望多、实干少,顾虑重、动力弱的情况也不容忽视。“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等消极心态和不佳状态,导致一些改革措施遭遇“中梗阻”“落地难”。

  如何为担当者担当、为改革创新者撑腰,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基层改革创新,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营造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浓郁氛围。就此而言,探索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误、容错纠错的政策机制,可以极大地提高干部干事的积极性、主动性,也给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的干部吃了一颗定心丸,增添了他们敢做善为的信心和底气。

  容错,其实也是“试对”。改革,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改革走到今天,已经进入深水区,如何理解“深水区”?一方面是阻力增大、风险增多,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不确定性更多。要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就需要敢于试错的勇气与机会。

  当然,容错要守住基本底线,避免一些干部拿这一机制当挡箭牌,打着容错的幌子,干着违纪违规的勾当。容错免责是保护,但纠错改错也要及时跟进,不能知错不改,要积极寻找错误原因,改正错误,积累经验,避免错误扩大,以更好地推动改革发展。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讲,试错也是有边界的。这边界,实质上就是宪法和法律的边界。法治不仅能有效防止有人打着改革创新的旗号谋私利,也能从制度上对改革创新进行最有效的保护和支持。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改革遭遇新难题是难免的,没有前车之鉴可以参照,就意味着可能会犯错、会走弯路。但既是改革创新,就应当允许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创新突破,先行先试,边走边试。

  总之,容错机制是砥砺干部勇于担当的后盾,更是不可或缺的改革要素和推进改革的力量,因为创新是从失败中学习的结果,成功来自于失败后的不断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