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大榕新寨:竹篓“背出”瑶家新生活
□吴志培 那志奎
黎平县九潮镇大榕新寨是一个瑶族村落,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拥有竹林200多亩。多年来,村民守着青山绿水、护着翠竹林岚,却过着穷苦日子。自从黎平会议纪念馆副馆长杨祖华当上扶贫网格员后,这里悄然发生了变化。
今年4月,杨祖华成为黎平县委、县政府派出的2133名脱贫攻坚网格员之一。毕业于华南农大林学院的他,既热衷林业、又酷爱民族文化,驻村后便以大榕新寨为家,利用入户走访的机会融入风土民情、了解特色产品、摸清资源状况。
一次偶然之机,杨祖华发现凤国辉家中有一个极为精致的小背篓,令其爱不释手、赞叹不已。从中,他想到了瑶家人脱贫致富的门路。
大榕新寨风光秀丽、民风古朴,背篓瑶语称为“盘阿丝”,是当地的传统特色林产品,不仅工艺精湛、风格特别、匠心独到,且富有瑶族文化内涵。从外形看,“盘阿丝”开口略阔,蕴含瑶族祖先盘瓠仰天发出的祈祷——护佑族人平安、幸福;后下方有羽状图案,意指盘瓠膝下结合成6对夫妻、生育所有瑶族后人的12位儿女,并象征盘瓠引种栽培、瑶人赖以生存的五谷。
“瑶家人的竹背篓,这么精美的产品、适用的东西,又拥有很厚重的文化,只要稍做技术改造,就能在市场上有生命力,一定会占有一席之地。”杨祖华信心满满地说。
他下定决心后,便挨家挨户窜门、挨巷挨道搭讪,组织瑶家人召开“院坝会”,与他们谈想法、摆思路、话优势,带领他们发展背篓产业。然而,想与做之间的鸿沟不小。“起初,瑶家人根本不相信他们编织的背篓能卖出去赚钱,我上门去做工作的时候老火得很。”杨祖华回忆道。
为此,他号召全村网格员自筹经费,带着有技术基础的瑶家人外出考察,学习破篾、竹编技术,采购破篾刀具;然后,他组织大家集中破篾、编制背篓,以求共同进步、实现技术攻关。为避免背篓产品同质化,他还制定大榕新寨特有的“盘阿丝”标准,包括结构、尺寸、篾条、篾丝规格要求等,并由专人编制样板供大家参考。
产品规格定好后,接下来就是找市场。在开展技术攻关的同时,杨祖华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熟悉网络商业的优势,通过朋友圈、电商平台等途径,采取产品展示、篓模推介等形式,将“盘阿丝”向外界销售。“盘阿丝”优美的外形、精美的工艺,迅速获得市场青睐,订单纷至沓来、产品供不应求。受益于网络跨时空的特点,“盘阿丝”还远销北京、上海、广州、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甚至“飞”到了美国。如今,瑶家人的背篓已基本实现生产与销售同步、家家户户无存货。
“过去,我们根本不知道用竹子编背篓能赚钱,眼睁睁看着山上的竹子年复一年地发笋、竹林一年比一年密。杨副馆长来村里当网格员后,看到我们的背篓编得精致、漂亮,就组织动员篾匠上山砍竹、扛回家编背篓,然后卖出去赚钱。”64岁的瑶家老人邓世辉说。
杨祖华4月中旬入驻瑶寨,5月熟悉情况,6-7月产品研发、定型,8-9月生产、销售产品……时间虽短,见效却很快。现在,全寨已有20余户农户积极参与到背篓产业中来。短短几个月时间,凤国辉、贾木保等村民的收入就达2000余元,全寨销售总额逾20000元,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可观。
“一根竹子能编制3个‘盘阿丝’,一个‘盘阿丝’能卖80块钱,每人每天能编1个。这样算下来,竹子一根能变出240块钱,我的收入每天就有80块钱。”贾木保乐呵呵地说。
“竹子开发素有‘存三去四不留七’的说法,它不仅是可再生资源,采伐工序也简单,而且越采越好,可以永续利用;加上瑶寨竹林回环、运程不远,就地取材就能发展产业。在没有扶贫项目扶持的情况下,杨祖华同志‘慧眼识材’,带领瑶家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算得上是创造奇迹,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九潮镇党委书记杨再勇说。
为将背篓产业做大做强,瑶家人还一起动手编织自己的“盘阿丝王”“盘阿丝后”,前者高3.3米、口径3米,后者高2.6米、口径2.4米。目前,他们正积极与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联系,准备申报“中国最大的竹编背篓”,让背篓产业兴于瑶寨、盛于海外,“背着”瑶家人创造美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