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万丰:养“蚂蚱”走出脱贫致富路
□杨 欣 郑明鸿
拇指粗的蝗虫在大棚里四处蹦跶、漫天飞舞,耳边尽是“沙沙沙”的扑腾声;随处一脚踩下去,都能惊起一片黑压压的蝗虫。别慌,这可不是闹了蝗灾,而是位于黄平县野洞河镇万丰村的蝗虫养殖基地。秋后,正是当地群众俗称“蚂蚱”的蝗虫丰收季。
清水洗净、小火微煮,滚油炸至颜色由褐变红,再辅以调料入味,一盘鲜咸可口的油炸蝗虫就出锅了。其外壳酥脆、内里软绵,高蛋白、低胆固醇,对不少美食者来说,绝对是颇具特色的美味珍馐。
在万丰村支书袁金华眼中,这些蹦蹦跳跳的小东西,则是实打实的“致富利器”,更是全村产业发展的重要项目。
在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历来有吃蝗虫的传统。从小生活在这里的袁金华,无意嗅到了市场商机。“每年收割稻谷的时候,村民们都会去田里捉野生蝗虫,一些人能卖几千块钱。”他介绍说,蝗虫的生存温度为25-45摄氏度,温度过低就会停止生长。囿于气候因素,野生蝗虫每年只能捉一两批。
为了提高产量,袁金华开始琢磨利用大棚规模化养殖蝗虫。他算起了账:一个90平方米的大棚,一年能养4茬蝗虫、大约400斤,按市价40元一斤计算,年毛收入16000元、利润7000元,每亩地每年净利润约为35000元,亩产值高于其它传统产业。
2018年,万丰村争取到110.8万元扶贫资金,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蝗虫养殖专业合作社,每户贫困户以财政扶贫资金2万元入股,逐年递增分红比例,项目覆盖贫困户56户175人;同时流转60多亩土地,建设80个养殖大棚,一部分用来养殖蝗虫,一部分用来种植蝗虫的口粮墨西哥玉米草。
就这样,产量、规模都有了,袁金华准备带领大伙大干一场。
产业链的另一边,是市场销售问题。虽说当地有吃蝗虫的传统,但依然缺乏固定的渠道、市场。于是,袁金华变身推销员,带着蝗虫到周边县(市)的餐馆让人免费品尝,又发动村干部在村里推广。因有喜吃蝗虫的基础,销路在本地逐渐被打开,并形成了稳定市场。“现在村里办什么红白喜事,原来桌上下酒的花生米,全都换成了我们的蝗虫。”袁金华说。
如今,该项目已使贫困户户均增收上千元。除了收获经济效益,还方便村民就近务工。黄寿银原本在广东务工,听说家门口搞起了红火的蝗虫养殖,便毅然回村就业。身为养殖基地技术员的他,现在每个月有3000元的工资。
产业红火了,慕名前来学技术的人也多了,袁金华对此毫不吝啬。去年,他把蝗虫养殖经验推广给玉屏县长岭村支书黄洪国,如今该村的蝗虫养殖亦如火如荼。
万丰村的“蚂蚱”,不仅“蹦跶”上餐桌、“蹦跶”进市场,还“蹦跶”出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