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4期 本期2636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10-22

民企制造业投资乃创新之基

 

□一 凡

 

  我国经济增长需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解决高科技领域“卡脖子”问题需加大基础研发投入,均已成各界共识。不过应警惕的是,在科技创新领域出现一味追求高大上而忽视制造业应用基础的倾向、做法。

  一个极易陷入的关于创新的思维误区,是对何为创新定义不清。创新不仅意味着高大上的大数据、云计算、生物工程、万物互联、新材料、新能源等;一切能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给现实生活带来便利,更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创新也都是创新。此外,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若无来自制造业的数据积累、大范围应用,物联网、智能制造等便是无根之萍。

  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平台、服务型经济蓬勃发展、方兴未艾,为构建统一的国内市场及反向盘活冗余产能、市场下沉创造了巨大机遇和宝贵通道;而且,互联网平台提供的场景、大数据及算法,也对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生产流程、产品服务供给的优化升级和提质增效发挥了巨大作用。

  必须看到,更好地发挥互联网平台、服务型经济的倍增效应离不开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的消费离不开制造业创造的就业,靠其本身提供的就业机会、利润创造尚不足以构成一个自我支撑的内循环。近来Wework上市之旅夭折,就从一定程度揭示了包括共享经济在内的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来自互联网的数据、流程优化、营销平台能力,最终还需靠制造业能力加以转化。以互联网造车为例,若无各个生产环节的精细制造、强大平台集成能力,将极易沦为概念泡沫的组合及营销的狂欢。

  类似互联网造车的困境也出现在别的领域。以智能制造为例,若无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何来智能制造?再以近年来大兴的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例,若仅有互联网而无工业,或只见网、不见物,两者都将很难落到实处——而这两端的结合、能力转化,亦即业界所说的IT端与OT端密切协作,更是对一国工业体系的巨大考验。若此协作不能大规模出现,则5G的大规模应用场景将付之阙如。

  目前,我国正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诸多传统的制造业内部电算化、联网化尚未完成,无论是设备的智能化升级、还是IT端与OT端的协同均未大规模展开,基于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的智能制造尚处在起步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制造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制造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更应引起业界高度警惕。

  民企制造业的利润下滑、投资萎缩,意味着我国可能会错过一个围绕智能制造进行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若无大量身处市场一线、对市场需求把握敏感,能实现可持续盈利及投资、持续更新与升级智能化生产设备的民企,智能制造就只能纸上谈兵,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更是无从谈起。到最后,新一轮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及物联网的标准依然由他人制定,我们又会陷入被动跟随的尴尬局面。

  除采取各种手段稳住民企制造业投资外,具体到创新层面,还应进一步做好科研院所与民企之间的合作、分工,厘清并发挥好地方政府在其中的起承转合角色;军民融合亦需进一步的体制机制创新,以利于各方形成合力做好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工作。此举旨在把民企从所谓“先行者的困境”中解放出来,集中资源用于符合市场需求又不过度超前的研发与创新,如此方可实现合理投入、积攒可持续发展的利润。过于强调让民企对基础研发与创新进行大规模、长时段投入,就当前阶段而言并非可行、可持续的选择。

  总之,制造业尤其是民企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脊梁、一个经济体的创新之基。一个缺乏生机勃勃的民企制造业的国家,不可能在创新领域获得大成就;一个民企制造业投资不足的国度,更难以维系真正的可持续创新,遑论承担全球创新发展的引领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