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各界来帮忙 本土微企有希望
贵州水族“妮的”酸厂铆足劲儿奔市场
本报讯 (韦国龙 韦毓璋) 虽然只是一家酸类食品加工的微型企业,但得到当地党政和社会各界厚爱一层,让生产水族“妮的”酸的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妮的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妮的公司”)法人代表吴茂芝有了十足的底气。
8月25日,妮的公司第一期新的生产线在宽敞的标准厂房正式投产。吴茂芝信心满怀地说:“今年投放市场的‘妮的’酸系列产品将比去年增加50吨,达到200吨,明年可以突破500吨。”当天,吴茂芝还与贫困户代表签订了公司用工和支持原料种植基地发展合同,未来两年,妮的公司的用工将从50人增加到200人。还要带动大河、周覃等乡镇的农户发展辣椒、生姜、萝卜、糯米等原料基地1万亩,为他们脱贫后奔小康增添动力。在此之前,妮的公司与周覃镇高丰村签订“皱皮辣椒”购销合同,种植面积367亩,覆盖贫困农户142户601人,实现户均增收4000元,为种植户鼓足了信心。
三都地处跨越黔桂两省区月亮山区的都柳江流域,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被人们誉为“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水族地区家家户户有以辣椒、西红柿为主要原料酿制坛子酸的传统。吴茂芝是水家山寨能干的“妮的”(水语意为“叔娘”或“小姑妈”),她创办的妮的公司,不仅是全县各类食品产业中唯一的无公害酸类食品加工企业,而且用“妮的”这个称谓注册商标,更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民族文化特色。
据了解,20多年前曾经有人投资从事水族坛子酸工业化生产,但由于产量大防腐技术不过关被迫搁浅。因吴茂芝是当地闻名的水族歌手,她经常参加县里的文艺团队到各地表演,还把《在金凤凰起飞的地方》的歌曲唱到了中央电视台《民族中国》节目,成为见多识广的水族“妮的”。
2016年,吴茂芝注册三都水族自治县妮的食品有限公司,走上了创业兴业之路,成为贵州酸类食品生产的“后起之秀”。几年来,吴茂芝生产的“红酸汤”“甜糟辣”“糟辣椒”等“妮的”酸系列产品走出月亮山区,销往贵阳、广州、深圳、上海等城市,2018年市场销量从50多吨上升到150吨。其中“妮的”酸萝卜条,不仅成为时尚的休闲旅游食品,还漂洋过海,销往韩国,每天上线销售3000多单。
三都县政协原主席、贵州省水家学会水族饮食文化研究专家韦成念介绍,吴茂芝生产的“妮的”酸,含有适量的酒石酸、苹果酸、乳酸、乙酸、柠檬酸和少量的丁二酸,其中丰富的钙、磷、铁等矿物质,对于人体保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和维持肌体的酸碱平衡具有重要作用,食用后特别提神。
贵州三都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岑新宇介绍:“吴茂芝的企业是市场前景好、生产经营好,管理能力强、辐射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社会信誉度高的企业,我们一定为她当好周转资金后盾。”几年来,吴茂芝已累计在农商银行获得120余万元信贷资金支持。县工信、供销部门把妮的公司列入电商扶持对象,通过杭州闻远科技有限公司的帮助,把“妮的”酸系列产品搬上了互联网,市场销量不断上升,使原来200多平方米的小厂房已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
为满足客户的订单需求,吴茂芝四处寻找新的厂房,扩大“妮的”酸产量。三都县政协副主席、大河镇党委书记刘兴国和县政协副主席、县工商联主席潘和厅得知这个消息后,主动上门了解情况,为她排忧解难。
经大河镇与县工商联的沟通协调,吴茂芝的企业顺利入驻县返乡创业园一栋总面积32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政府给她免收3年租金。吴茂芝投资300多万元,添置了自动化罐装生产线和半自动化加工设备,将新厂房分为原料、加工、发酵和包装4大车间,足心足意走原料基地化、灌装自动化、产量规模化、质量标准化、产品品牌化、销售网络化的路子。
黔南州政协原主席、贵州省水家学会原会长胡品荣深入妮的公司等小微企业调研后,深有感触地说:“三都县坚持从县情出发,脚踏实地为妮的公司这样的本土小微企业办实事、解难题,推动小微企业走稳走实,只要坚持不懈调动好、维护好他们的积极性,县域经济发展就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