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631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10-11

古代黄平籍清官廉吏的故事

 

□文/图 廖尚刚

 

  明清以来,受大思想家王阳明在贵州的“守仁求心”思想影响,黄平县城乡大力兴办各种私塾、学堂、书院等,一代代学子在科举选试中脱颖而出。许多进士举人授任朝廷命官后,积极为当地人民造福,用清正廉洁的风范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下面列举几名清朝时期黄平籍客任他乡的官吏,看他们是如何用各自的行动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

 

忠孝两全陈以缙

  陈以缙是黄平旧州人,字大绅,约出生于1680年。陈家是个书香门弟,以缙受家庭文诵墨泼的熏陶,从小酷爱读书,并惜书如命。在他10岁那年,旧州地区发生战乱,百姓纷纷扛着粮食等生活用品离家躲藏,而陈以缙却单独背负家藏的各种书籍和自己正在学习的课文,随乡邻上山避难。在避难期间,陈以缙虽说与众人生活于山岭沟谷之中,但他始终书不离手,勤奋诵读。几年后,父母将以缙送到平越府(今福泉市)的官方学堂读书。在他的辛勤努力下,于康熙己卯年(1699年)乡试,考中举人,朝廷派遣到广西任雒容知县。上任不久,陈以缙就根据本地的实际出台了数项利民政策,使百姓得到了实惠,民众安居乐业,受到上级官府的赞扬。

  雒容县位于广州柳州市区东部,时为桂中经济重镇,现为鱼峰区管辖。陈以缙到任之前,因前任县令中饱私囊,到市场交易的人需要缴纳繁多的苛捐杂税,使五个乡镇的壮族百姓因负担不起,都不想到市场开展贸易营生,县城每天的赋税损失达数百石。而县衙中掌管簿书案牍的官吏以此为由,暗中从账簿上施以手脚牟利,同时还以壮族群众是抗税的主要集团为由,采取不良手段进行镇压和剥削,壮民因畏惧县衙的淫威都不敢进入县城。陈以缙上任后,通过整治这些地方胥吏,整顿市场经营秩序,推行经商惠民政策,使壮民逐渐进城开展经济贸易。不久,雒容县城的市场恢复了以前繁荣景象。

  陈以缙在受理民事案件中,均以慈爱为本,对触犯者的惩罚,一律将过去的杖罚改为扇打脸面。这种当庭的惩办,虽然比以往减轻了一半以上的刑罚,但在这类轻罚的教育下,陈以缙所管辖的地域内,各种案件得到了明显的下降。

  陈经缙对民事纠纷不仅如此,对影响社会稳定,给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的罪犯也以德服人。一次壮民来告,有两个叫莫扶芳和罗法的人,在牛头堡聚众专门从事“关羊”抢劫的勾当,使路过行人惶惶不安。陈以缙迅即遣调城中官兵和当地壮民,出其不意袭击了牛头堡莫扶芳的匪巢,莫扶芳、罗法等匪徒被生擒请罪,并当场退还了所有的赃物。陈以缙遣散其他入堡为匪的人员后,并对莫扶芳等头目进行了严厉的教育。在陈的解化下,莫扶芳激动不已,为了戴罪立功,他还协助官府剿灭了所有的匪窝。从此,雒容境内的匪患得到了彻底肃清。

  康熙丁酉年(1717年),陈以缙在雒容县官办的学堂分校中举行乡试,参加的考生很多,在严格的监考下,这次圆满完成了朝廷在本地招收和录取有用之才的任务。

  陈以缙远在旧州的家里还有父亲和继母,继母对其亲如骨肉。他到广西雒容县为官后,继母由于对他长期挂念,后来卧床不起。以缙收家信后,决定回乡省亲,临出发的几天里,闻讯赶来为他送行的百姓络绎不绝。有百姓以礼物相赠,被陈以缙一一谢绝。

  陈以缙历来生活俭朴,他尚未离乡任官之前,曾在本地乡下学堂教授学子。由于学堂离家二十多里路程,他平时都很少回家。一次,以缙父亲病重,亲生母亲又去世不久,为了老人的病情早日得到康复,陈以缙每天总要摸黑回来照料老人,次日天色不亮又踏上去学堂的路。他到广西任县令后,虽然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但对百姓没有以县太爷自居,总是平易近人,从不奢华浪费,每天都穿着粗布衣帽,过着浅谈蔬食的生活。

 

霁威用德薛子璋

  薛子章,字瓒若,黄平县城(旧时称兴隆卫)人,大约出生于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

  薛子章自幼受到兴隆学风的影响,对识书学问颇感兴趣。5岁时,父母将其投学于兴隆卫城的私塾,后又考入州学。1713年,薛子章通过乡试中举。此后,清政府派其到山西交城任知县。

  交城县位于吕梁山东麓,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西缘,北枕吕梁,南带汾河,东据太原,西临方山、离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713年前后,交城边缘出现一伙游手好闲的地痞流氓,四处骚扰滋事,打、砸、抢事件连续不断,闹得乡邻鸡犬不宁。这一带的百姓苦不堪言,他们将暴徒等称为“刁悍”(刁滑凶悍之意)。薛子章到任后,百姓的状纸和诉求纷纷呈到案前,生性刚烈的薛子璋怒火万丈。通过派人深入侦察,掌握暴徒的集散窝点后,某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兵围剿,将近百名的暴徒一举歼灭,为地方消除了治安隐患,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由于薛子璋在围剿交城县的匪徒有功,乾隆元年(1736年),他被提拔为山西德州知州。

  德州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的西北部,是山东省的北大门。历史上,德州就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重要码头,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当时德州附近的百姓喜欢经营木材生意,由于木材赢利高,经常引发商者掠夺百姓利益的事端。薛子璋到任前,发生了蒙古商队重金贿请官兵镇压当地民众事件,许多百姓在与官兵斗争中都被抓捕入狱,这就是震动一时的大清山木材案。

  薛子璋到任后,他不是急于处理此事,而是从精慎思考和了解中得知被抓百姓的原委,虽然这些人也有不当之处,但均系无知所至。薛子璋通过对他们进行教育后,都以无罪释放。获得自由的群众,对薛知州的义举非常感动,纷纷表示:今后凡事都要听薛大人的。

  薛子璋在德州主事五年中,他把这个地区治理得紧紧有条,百姓丰衣足食,社会一片繁荣。乾隆5年(1740),薛子璋赴辽州任职,出发时,德州的百姓十里相送,惜别之情催人泪下。

  辽州,现为山西左权县,地处山西省中部,太行山西麓,清漳河上游。当时辽州直隶广平府。辽州百姓淳朴友善,民风浓郁,家事缺德者也为之少数。薛子璋在辽州为官十多年中,霁威用德,使街市繁荣,民间稳定。如一次在辽州裴家沟村走访中得知,一姓王的人家,媳妇彭氏刁钻蛮横,丈夫因老实寡语,无能尽孝。彭氏经常虐待年迈的婆婆,使老人衣食难以维计并流落乡里,寄人篱下乞讨度日。邻里对彭氏丧缺孝心而纷纷谴责。薛子璋从彭氏的历史中得知其自幼与生母失散,一直无法联系。他就派出一老妪扮成彭氏的老母,以叫花子装束和一副弱不禁风的可怜状,清晨卧倒于彭氏舍前。早上,邻居发现乞讨老人后,叫开彭氏。彭氏委身打量老人,感觉似乎面熟,但又记不起来。彭问其何人,又因何流落到自家门前。老人装着可怜状,将事前对彭氏的历史和编造其母亲后来的悲怆生活,含泪地给在场的人们作了生动的讲述。“故事”尚未完结,彭氏眼泪汪汪,突然跪身拥住老人,凄声叫“娘”,并说自己就是她多年失散的女儿。于是驱散看众,将“娘亲”迎入家中。这位“母亲”在王家居住两天后,问及“女儿”其婆婆为何不见?彭氏本从“母亲”的诉说中,也知自己“舅嫂”对“母亲”不好,才使“母亲”被赶出家门的事。此类对照自己,也同出一辙了,心里感到十分内疚。不得已就将自己虐待婆婆的事如实告诉了“娘亲”。在这位“母亲”的教育下,彭氏和丈夫才将婆婆从外找回来,施尽孝心,敬老送终,受到乡邻的称赞。

  薛子璋霁威用德的故事,从此在辽州地区广为流传。

 

好学尽忠的陈学博

  陈学博,字文渊,贵州黄平人氏。清代乾隆辛卯年(1711年)举人。

  陈学博幼年时,父母因患疾病,先后离开人世。乾隆乙卯年(1795年),他与大哥陈学清逃荒到湄潭。后拜叔瑗先生为师,求学于其门下。尽管生活极端贫困,但陈学博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青少年时,四书五经已样样精通。出师后,陈学博在当地开办学馆,招生教学,由于他教学有方,许多家长携子纷纷前来求学。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陈学博在参加湄潭地区乡试中,一举夺魁,被朝廷分发到河南任某县任知县。当时河南正在修筑黄河堤,两江总督高晋和南河总督萨载主持开陶庄新引河,改黄河主流北行,以改变当时黄河下域洪水泛滥的状况。此前,很多官吏在这个工程上因工作不力被法办。陈学博到任后,通过上司的考察,认为他十分胜任修筑河堤工程的管理官员,于是派遣陈学博经办这项工作。这座黄河改水工程,自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就开始,在多次开挖陶庄引河后,效果都不理想。对此,朝廷大为恼火。因为修筑河堤是一件浩大而复杂的工程,上级官僚们还下死谕,要求工期短,质量高。陈学博受命后,昼夜奔放于工地前沿,废寝忘食,忧民虑患,由于工作压力大,积劳成疾,不久就痨卒于工地上。

 

告病返乡的川、滇官——邬

  邬昇,字东炳,号灿斋,清代黄平人。大约出生于1728年(雍正6年)。

  邬昇自幼头脑灵敏,聪慧过人,四岁开始习书写字,六岁入私塾,学习刻苦,成绩常常名列学堂同学前茅。到17岁时,被学府提名补为博士弟子员(即博士先生的学生)。在他的不断努力下, 20岁就考中文生,获得享受官府供给粮食和生活物资的待遇。乾隆庚午年间(1750年),邬昇在乡试中考中举人。辛未年(1750年)成为进士,被朝廷委派到四川为官,管理万县和蓬州的事务。他积极奉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宗旨,在治理万县和蓬州的各种工作中做出了很大成绩,受到四川巡抚的重视。

  邬昇生性耿直,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待众如亲。无论是在万县、蓬州,还是营山、成都等地任职,他都十分关注城乡民生,尤其是那些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孤儿寡老和没有收入的贫民,他总要对这些弱势人群解囊相助,救济贫民于危难之中,深受百姓的爱戴和称赞。

  邬昇是百姓拥戴的好官,也是一位诚挚的孝子。正当邬昇在四川做官如日悬中天的时刻,突然收到家乡急信说自己的继母杨氏病重,邬昇急如火燎,于是告辞四川官场,带着家眷快马加鞭回到老家照护老人。继母杨氏在邬昇精心照料下,很快康复如初。在家乡生活不久,邬昇又接到朝廷旨谕,立即到云南任建水、元谋为官,并辖治恩安。到云南任职后,他对辖区内的管理如同在四川任官的做法一样,保持清正廉洁和关爱民生的风节,使其在云南拥有非常好的声誉和口碑。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缅甸方面因强制向云南边疆土司征收传统的“花马礼”(即为贡赋钱粮,处于中缅两国边境上的各掸族土司为谋求自身安全,向列强缴纳的贡赋)未果,于冬月出兵入侵中国,正式点燃了中缅两国边境冲突的导火线。在这场待续7的中缅战争中,清政府消耗了大量的白银,也损兵折将数众。

  中缅战争暴发后,清朝政府国库早已投入到新疆的平乱和众多开支上,库银基本亏空,为了筹集银两和粮食支援抗击缅甸来犯之敌的清军,邬昇身兼数职,既要做好政务,又要为军队筹饷筹粮,还要奉命解押军饷兵粮到军营,白日夜晚超负荷的工作,日久积劳成疾,最后病倒。在百般无奈之下,邬昇才向云南巡抚奏请同意,抱病回乡调养。回到黄平后,病情一直得不到好转,在他68岁那年病逝于家中。

 

清廉无遗常维炳

  常维炳,字豹南,黄平旧州人氏,大约出生于1745年间(乾隆10年)。维炳自幼聪明好学,孩提时投学于当地私塾,少年时期到州城(今黄平县城)入州学。由于学习用功,勤学好问,在同学的成绩上出类拔萃,很受老师的赏识。乾隆22年(1757年)以优异的成绩在乡试上考中举人。不久,朝廷到黄平县选拔人才,常维炳被委派到铜仁县(今贵州铜仁市)任学官。在铜仁县教学期间,他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制度,启用能人贤士兴办和协办教育,使当地城乡教学之风兴盛一时,铜仁县后来涌现出了许多学识人才和文人雅士。

  清朝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常维炳调任江西新淦知县。新淦县,即现在的新干县,也叫新赣(淦通赣),古称上淦。新淦县是江西十八古县之一。当时,新淦属九江郡,新淦县县治所在地是“淦阳”,即今天的樟树镇。这里因为有淦水发展骊岭,流经紫淦山,蜿蜒向西北,于樟树之南注入赣江,水以山名,县以水名,故名新淦。常维炳到新淦县上任后,他经常抽出时间出入于民间,微服调研,体恤民情,使当地的县情和社会状况了如指掌。

  过去,许多的大案要案都要经过知县一人亲自审理和定案裁决。常维炳在新淦执政期间,因善于学习,熟懂法理,加上刚正不阿的性格,给新淦民众明断了很多陈年积案,一些逍遥法外的恶徒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一时间,新淦县呈现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平安景象。老百姓都把他称赞为“常青天老爷”。由于他经常为民众请愿减少多如牛毛的各种税费,得罪了不少官员,常维炳在新淦上任五年后被罢官,调到丰城县(今天江西省丰城市)任一般官员,新淦和丰城的百姓对上级官府压制常维炳的行为十分愤慨,城乡百姓都为自己失去一位清官而痛心疾首。不久,常维炳在丰城的住所一病不起,最后含恨去世。在当地各界人的鼎力捐助下,其家人才扶棺运回故里安葬。

  常维炳生前为官清正廉洁,乐善好施,他不仅倡导兴建学堂教府,而且还用历年朝廷发给自己并节省下来的俸禄为新淦县城修建了一座大城门,没有给后人留下任何遗产和银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