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6308版 当前B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10-09

  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受生态环境、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湖北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但旅游资源富集且品位高、组合性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众多武陵山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知名景区。

 

湖北:荆楚展宏图 全域迸活力

 

□本报记者 田锦凡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全域游成为湖北假日文化旅游的主潮流,全省共接待游客6319.3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1.9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4%、11.25%。

  而就在“十一”前夕,湖北恩施市、武汉黄陂区、宜昌夷陵区正式获批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带动全域旅游渐成气候——400公里以内中短途自驾游及家庭式自助游、散客式自助游的比重持续上升,旅游个性化、全域化、深度游趋势愈加明显,以家庭为单位到乡村短途近郊旅游成为主流。

  探索全域旅游扶贫,恩施已然走在全省前列。这里既属武陵山国家级连片特困区,亦为湖北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这里山奇水秀、景色优美、民风淳朴,被誉为“中国旅游新发现”。在这里,扶贫是旅游的主战场、旅游是扶贫的“金翅膀”,一首“旅游+扶贫”的优美乐章正在恩施大地奏响。

  有例为证:建始县店子坪村一度山高路远、闭塞落后,村党支部书记王光国带领村民绝壁凿路、战天斗地,书写了新时代的“愚公支书”传奇。近年来,该县坚持把店子坪作为当代红色旅游基地、当代红色教育基地、精准扶贫示范基地打造,不仅修通致富路,还创办土特产商店、网店,让原生态的“愚公”牌系列农特产品、手工艺品俏销山外,全村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2000元增至去年的8000余元。

  有数为据:2018年,恩施全州共接待游客621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1%、23.9%;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超过50%,带动40万群众吃上“旅游饭”。同时,“旅游+扶贫”模式入选联合国减贫案例,竖起了脱贫攻坚的“恩施品牌”。

  “我们抓住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这一重要机遇,积极探寻旅游产业与脱贫攻坚的有效契合点,通过旅游产业持续推进,为扶贫插上一双‘金翅膀’,让生态文化旅游成为全州迅速崛起的新兴支柱产业。”恩施州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说。

 

荆楚大地绘画卷

  湖北武陵山区的乡村旅游、旅游扶贫工作,得到国家领导人、相关部委等各方面高度关注

  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湖北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景秀美。这个生态、文化资源大省,拥有众多的山川河流、乡村田园及多彩的乡风民俗。

  旅游资源成为优势,全域贫困却是现实。湖北境内的大别山、秦巴山、幕阜山,均为跨省联片贫困地区;尤其是位于鄂西南部的武陵山片区,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巴东、建始、恩施、利川、宣恩、来凤、咸丰、鹤峰8个县及宜昌市的长阳、五峰、秭归3个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仍有深度贫困村146个。

  受生态环境、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湖北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但旅游资源富集且品位高、组合性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宜昌是著名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恩施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拥有长江三峡、八百里清江画廊、巴东神农溪、恩施大峡谷、屈原故里、五峰县柴埠溪及后河、利川腾龙洞、长阳武落钟离山、咸丰坪坝营、来凤仙佛寺等武陵山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知名景区,已建成全国5A级旅游景区3个、4A级景区21个及“旅游强县”7个、“旅游名镇”6个、“旅游名村”11个。

  据了解,湖北武陵山区的乡村旅游、旅游扶贫工作,得到国家领导人、相关部委等各方面高度关注。李克强总理5年来两次深入恩施调研,要求强力推进龙凤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探索综合扶贫改革经验。2014年12月,全国重点贫困村旅游扶贫工作会议在恩施召开。2015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专题调研并高度肯定恩施旅游扶贫工作。

  2018年4月,湖北省委办公厅刊发《恩施州以民宿旅游助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参阅件;9月,鄂旅投与恩施联合开发恩施大峡谷景区减贫经验入围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典型案例。今年6月,新华社刊发《湖北恩施探索全域旅游扶贫》一文,宣传恩施旅游扶贫的5种模式;《恩施芭蕉侗族乡“茶旅融合”走出扶贫新道路》入选中俄蒙旅游部长会议典型案例;恩施大峡谷旅游扶贫案例被省文化和旅游厅推选为全国文旅融合典型案例。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湖北武陵山片区共接待游客8456.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12.49亿元。其中,恩施州接待游客6216.3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11%、23.93%,较2011年分别增长3倍、4.25倍;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5%,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超过50%。

  今年1-5月,全州接待游客2411.4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6.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73%、16.11%。游客满意度自2017年以来连续3年蝉联全省第一,旅游扶贫直接带动10万人从业、间接带动相关行业40万余人就业。

 

旅游扶贫好“钱”景

  2018年以来,为推进湖北武陵山片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省已落实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等近2亿元

  “旅游+扶贫”让风景变“钱”景,这种效应在湖北发生是显而易见的。

  恩施市沐抚镇曾是深度贫困乡镇,随着境内恩施大峡谷景区开发运营,高等级旅游公路连通村村寨寨、星级“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乡村土房变成特色民居,农民变成安全员、卫生员、服务员、演艺人员。景区202个商铺吸引近400人创业,年均收入逾4.5万元、最高超过20万元;吸纳600余人就近就业,带动周边近200户农户开办“农家乐”,拥有床位3000余张。

  类似的变化,首先得益于官方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高位推进文旅产业扶贫。比如,恩施州探索建立“1+8”推进机制,确保工作安排部署到位、督办检查到位、统筹推进到位;大力实施“1111工程”,重点解剖100个旅游扶贫试点村、100家民宿、10个乡镇、10个景区的旅游扶贫做法,发掘亮点、树立典型;推动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数据共用、经验共推、典型共树、人才共培,最大限度发挥聚合效应。

  突出民族特色,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2018年以来,为推进湖北武陵山片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省已落实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补助资金、文化遗产保护经费、贫困村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资金、戏曲进乡村补助经费、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经费、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经费等近2亿元。宜昌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在旅游景区中的核心作用,让民族建筑、民族服装、民族歌舞、民俗风情成为民族地区景区的标配;长阳、五峰两县将土家民族文化融入域内旅游景区进行挖掘、展示,培育巴人寻根游、民俗文化游、土家风情游等一批独具魅力的文旅品牌。通过开发以西兰卡普、清江奇石、根艺盆景、土家特产为龙头的60多种旅游商品,大力发展以土家歌舞表演为重点的文化产业,支持民族歌舞团、民俗文化村、民间艺术团建立与发展,全省民族文化产业不断壮大。

  打造旅游目的地,拉长旅游产业效益链。宣恩、建始、五峰、巴东等地持续举办全省性的茶旅文化游、乡村采摘游、城乡牵手游、自驾游发展大会等活动,宜昌、恩施两地成功申报为全国旅游民宿等级评定与推介试点。2017年,恩施州承办第三届全国民宿大会后,把武陵山区旅游民宿的建设成效转化为市场效益,武陵山片区旅游民宿成为全省旅游经济的亮点、脱贫攻坚的载体。该州还大力发展养生度假旅游业,催生旅游地产、乡村度假型酒店、农贸等配套产业,先后建成利川苏马荡、建始黄鹤桥、巴东铁厂荒、咸丰坪坝营等高山休闲旅游度假区,每年吸引逾50万名游客前来消夏度假,平均居住时间达1个月以上。

  根据今年7月湖北省文旅厅印发的《推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2)》,到2022年底全省将打造文旅融合“十大示范品牌”,形成“到荆楚名县、进荆楚名镇、访荆楚名村、逛荆楚名街、品荆楚群艺、走荆楚绿道、赏荆楚美景、住荆楚人家、尝荆楚美食、带荆楚好礼”的文旅融合发展生态链。

 

开放合作增动能

  增强开放合作意识,有效整合武陵山片区的文旅资源,形成区域联动发展态势,打造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旅游公共品牌

  “绿水青山是武陵山片区正在沉睡的绿色财富,也是最重要的后发优势。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发展理念,转变产业发展模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换产业发展动力,构建绿色发展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做好绿色生态文章。”宜昌市政协在一份名为《用好绿色发展“辩证法”,培育转型升级新动能》的报告中如是说。

  尽管在空间上地处武陵山边缘,但宜昌融入片区联动发展的努力不减。前述报告建议,紧密对接武陵山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制定《武陵山片区产业绿色发展战略规划》,加强地方政策协调、规划衔接,优化产业功能布局,强化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分工合作,实现协调、协同、携手发展;充分发挥片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道地药材、中蜂、高山蔬菜、畜牧等特色产业,从医、养、健、食、游等产业链入手,培育一批行业领军型农业精深加工企业,带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武陵山”公共品牌下形成系列特色农业品牌。

  同时,促进文旅产业融合。武陵山片区是土家、苗、侗等30多个少数民族集聚区,民族文化特点鲜明、异彩纷呈,是取之不竭的旅游资源宝库。应用“文化+创意”擦亮“武陵山”旅游名片,深入挖掘历史、地理、人文资源,策划推出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自然观光、生态康养、高山体育、文创民俗、休闲农业等文旅项目,配套开发一批音乐、诗歌、歌舞、动漫、设计等文创产品,不断提升行业地位、扩大市场影响力。

  在更高层面、更广领域,湖北省政协则认为,应进一步强化民族文化、生态保护意识。大力挖掘、整理区域内的民族民间文化,加大传统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编制配套发展保护规划,严格按要求实施文旅项目建设,做到控制性有序开发。

  加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宣传推介。增强开放合作意识,有效整合武陵山片区的文旅资源,在旅游资源、交通联通、景区建设等方面加强综合规划及整体建设,形成区域联动发展态势,打造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旅游公共品牌;争取国家级媒体支持,加大对武陵山片区重点景区的宣传推介力度,支持更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到“去哪儿”APP等新媒体上线。

  提升文旅产业发展吸引力、带动力。加强四省(市)之间交通联结,形成安全、快速、无障碍的核心旅游环线;围绕各地文化特色、自然生态魅力,用国家5A标准打造独具特色的休闲旅游景区景点,积极发展文化旅游、森林旅游、滨水旅游,大力开发适合摄影、科普教育、自然探秘、人文探秘等的生态休闲旅游景区;进一步开发少数民族特殊医疗的康体健身旅游、红色旅游,支持休闲度假养生、农业生态及会展等旅游项目建设,形成有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支柱产业。

  此外,加强张家界、吉首、怀化、宜昌、恩施、铜仁等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的旅游接待、服务功能建设,完善提升利川、咸丰、巴东、长阳、秭归、五峰、凤凰、武隆、石柱等城镇的旅游服务功能,着力打造一批“旅游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