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623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9-20

古朴的侗族萨玛节

 

□文/图 黄万鑫

 

  萨玛节是贵州南部侗族地区现存最古老而盛大的传统节日,主要流传于贵州省榕江、黎平、从江三县及周边的侗族地区,其中榕江县三宝侗族萨玛节最具代表性。

  萨玛(sax mags)系侗语,“萨”即祖母,“玛”即大,萨玛可汉译为“大祖母”“圣母”。在侗乡有句俗话:“侗家萨大,客家(汉族)庙大”,也就是说侗家崇拜萨,客家崇拜庙,侗家萨坛的神威和客家寺庙的神威一样大。侗族的传说中,萨玛是侗族古代的女英雄,她神威宏大,能赋予人们力量去战胜敌人、战胜自然、战胜灾害,萨玛成为了侗族人信奉、崇拜的至高无上的女神。萨玛在侗族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宗教、伦理、道德、司法等各个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贯穿于侗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源远流长。

  侗族有建寨先建“然萨”的风俗。人们在寨中的选择吉地垒坛祭祀,祈求她的英灵护佑侗寨的人们。“然萨”(Yanc sax),汉译为“祖母的房屋”,也称“堂萨”。“然萨”始建年代悠久,榕江三宝口寨出土的古碑记载,口寨“然萨”,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原为“以大石盖其上”,后“新起遮风蔽雨之举,于嘉庆二十年众等会集三姓,同心建室于此”,称之为“然萨”。

  “然萨”神坛为圆锥形,大小不等,一般边高0.3米,直径2米左右。正面砌香台,摆着五或七个茶杯;神坛中央立着一把半张的黑伞,伞上铺着白纸剪成的花边。神坛的建造讲究规制,也比较复杂。通过祭司测算,在指定建造萨玛神坛的地方挖下去直径约200公分宽,60公分深的坑,把坑底整平,顺边线安放24个碗,代表24星宿,再放 24个银毫(硬币)代表风云,中间放一个用金或银铸造的很小的,象征萨玛的人物偶像,以红绿丝线为锦衣披挂着,然后用代表天的大铁锅盖上。铁锅边用精选的白卵石垒填上来,堆成圆锥形(白石当银子以养兵马和副将),锥形中间部位埋下一个插着春芽树木棒的石础。上面边缘处按东、西、南、北四方及“子、丑、寅、卯、辰、已、午、未、辛、酉、戌、亥”十二地支方位顺序均等栽着12个木桩,必须用老油杉木做,用红、绿、黄纸或布把木桩头包住,用五色丝线捆紧(丝线代表毛草)。这12个木桩各地称呼不同,侗族古籍《东书少鬼》称之为12堆“将”,12堆“兵”,12堆“甲”;榕江地区称12个木桩一边代表萨的苦难,一边代表萨的武器;还有的地区称之为12位女神。里面把桩打好后,用岩石砌高出地面30公分形成圆形的祭坛。将一把黑伞插在神坛中央露出外面的春芽木棒上,伞半开,上面盖着网状的五彩剪纸花边。然后把侗族的百摺裙、一把扇子、一双草鞋放在伞里面,裙和扇用白纱帕系牢。裙子为萨的服饰,扇子是萨扇风驱魔消灾的工具,草鞋代表萨夜间去巡视村寨,保护村寨平安。露天的神坛两边栽有两株“细叶黄杨树”以及香茅草。树表示萨玛“万古长青”,永远遮护侗乡;相传树叶可辟邪。香茅茶能治病。盖顶的神坛则栽树于院子之中。萨玛祠除规定的祭祀时间外,平时是不许任何人到里面去的。

  萨玛祠(坛)分为二种类型:第一种,为露天祭坛,以土堆垒, 用石块围砌,直径大的有三、四米,小的也有一、二米,上面种细叶黄杨树,以代表伞。土堆就是神坛,周围插石或铺石为界(有的砌土墙围着)。第二种,为庙宇建筑形式(有的如侗族民居,有的形似汉族土地祠,内里的神坛及摆设各地大同小异),由朝门、院坝、正屋、封火山墙组成。砖木结构,悬山顶,盖小青瓦,正屋内设神坛。

  侗族的祭萨活动,是侗族农耕文明社会传承的文化遗产,在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了特定的历史作用。其祭司、登萨、歌师等是萨文化的重要传承人,他们在从事民间信仰活动中,掌握了本民族的历史传说、史诗、神话及其他方面知识。通过他们把民族民间信仰等民族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

  侗家人年年都要在“然萨”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春祭,时间多选择在春播前的正月、二月;秋祭,多选择在秋收后的九月、十月;但有时也根据生产、生活或其他重大活动情况改为其它月份举行。祭祀萨玛时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娱乐活动,既娱神又娱人。

  一年一度的重大祭萨活动,各村都请专门的祭司来主持祭祀仪式。 祭司,侗语称“桑滕”(sangh daengc),专门为祭萨主持仪式。祭萨的供品黑毛猪和绿头鸭(代表灾祸),要在萨屋前宰杀。其方式很讲究,不用刀具、猪是由几个壮汉将它按下水池(大木桶)溺水而死,鸭子是用绳索套其颈部将它勒死的,表示不用刀枪就能驱魔除怪、灭祸消灾。祭萨的规模一般为各村(团寨)各祭,有的也邀请邻村、数村、 或地域片区联祭,场面十分壮观。榕江三宝侗乡的各个村寨是以已婚妇女为主体(只有少数德高望重的男性寨老参加)。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侗人“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这就是“多耶”祭萨,由此可见,在宋代侗族地区已经有了祭萨风俗。

  榕江三宝侗乡祭萨活动分四个阶段:敬萨、请萨出堂、与萨同乐(多耶)、送萨回殿。先由“登萨”烧好茶水,给萨敬香献茶。厨师端上贡品,由专门的萨堂祭师来主持祭祀仪式,告知萨玛的英灵。然后是各家各户的侗族妇女们着盛装,挽偏髻,带银花,挂银链,吊耳环,着银圈,穿大襟衣,围百褶裙,系围腰,头插一枝黄杨叶,汇聚祠坛外。祠内弃旧更新,放一把黑色油纸伞和一篮传统盛装、鞋袜、首饰于坛旁。请安坛师主持仪式,明灯燃烛,焚香化纸,敬献茶水供品。率众寨老绕坛一周,将伞递给登萨,然后鸣放鞭炮,击锣开道。其中一长老手持芦苇,以示令剑。接着“登萨”手持半开半合的锦伞,神态严肃,一言不发。其余妇女尾随其后,结队出寨巡乡,沿路鸣锣放炮。每到一村,主人燃放铁炮鞭炮,向来者一一敬献茶水,将一枝黄杨叶插于发髻上,同时为客人赠送水果、糕点。宾主集中于传统“哆耶”坪,手牵着手,围成圆圈绕堂唱“哆耶”。传唱萨岁的来历,赞颂萨岁的人品、美德、功威、保民、护寨,永葆青春,健康长寿等。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萨玛节在侗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中有很深的影响,先辈“至善”的美德对侗族的兴旺发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尊敬老人已成为侗族人民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萨玛是侗寨的保护神、团结神,又是侗族的娱乐神。“萨玛”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浓厚,对侗族的社会生活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为更好地传承侗族萨玛节, 2000年12月18日,榕江县委、县政府在三宝侗寨举办了首届侗族萨玛节,对外展示了榕江神秘的侗族萨文化和榕江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引起外界关注。历时十余年的官方引导,民间主办,或官民联办,让侗族萨玛节声名远播,已经成为推动榕江经济社会和旅游事业发展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