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尖上的贵州—黔绣
□邓小艺
“涉历长亭复短亭,兼旬房抵贵州城。”慢步去贵州,小桥流水人家,古老而沉默宅子,河水的清澈,微风的温柔,这时耳边隐约传来一两声傩戏唱段,放眼望去,山脚下一群身着民族服饰的绣娘们一边歌唱一边刺绣,针线在她们的手中像小精灵似的来回穿梭,绣出了飞鸟游鱼,绿草红花。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十里不同姓,一山不同族,正因为有了这些不同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映生辉,才构成了贵州文化的丰富多彩,为此我们共同进入贵州各民族的黔绣。
看,一位苗家姑娘针尖上的舞蹈
瞧,江边那一群身着苗家服饰的姑娘们在唱着苗歌。贵州苗族刺绣,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在古代战乱之时,苗族人为保留民族文化和历史记忆,将生活中熟悉的形象把它们绣在衣服上。苗族刺绣的题材选择丰富而有趣,大多时候都是来源于生活。比如生活在江边的苗族,习惯于把水中的鱼,岸边的蝴蝶作为刺绣图案;而生活在山地的苗族,则习惯于把植物,圆点花、浮萍花等作为刺绣图案。
苗族刺绣常用于衣襟、衣袖、腰带、围腰、帽子、鞋花等,苗族衣袖花刺绣图案上有反映苗族历史的画面。在刺绣上工艺复杂,做工精细,技法有十二类,即平绣、挑花、堆绣、贴布绣、打籽绣、破线绣、订线绣、绉绣、辫绣、缠绣、马尾绣、锡绣、蚕丝绣。苗族刺绣的另一种特色是在借助色彩上的运用与图案的搭配,从而达到视觉上的冲击。苗族祖先的手工艺术表达了对自然、宇宙,以及对生命起源的理解与认识。
听,一段水族马尾绣的美妙传说
贵州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马尾绣有一个传说:龙女见水家妹子坐在沙滩上绣花,也想来凑热闹。她随手捉来一条鱼,吹一口气使之变成白马,跨上它来到水家姑娘中间,扯下几根马尾作丝绒,与姑娘一起绣起花来,水家姑娘们惊叹这位来客手艺好,请她传授绣花新方法而流传至今。
马尾绣刺绣是以丝绒裹马尾而制作,用马尾制作的好处在于马尾质地较硬,使刺绣图案不易变形,另外马尾不易腐败变质,水族马尾绣质经久耐用。马尾绣刺绣常用于人们服饰及各类生活用品中,包括女性围腰的胸牌、绣花鞋、绣花背包、童帽、背带、枕头和被棉等。水族马尾绣富有水族人民生活的气息,而马尾绣因水族人民赋予了生命。
吟,一首颂侗族风情的李白诗词
侗族在贵州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侗族的刺绣则体现了本民族宽厚柔和的民族性格和尊重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李白的“扬花落尽子规啼,问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诗中所提到的“龙标、五溪、夜郎谷是古今侗族人的居住区。
侗族刺绣以观赏与实用并举的工艺形式,绣品不仅图案精美,具有极高的装饰价值,其反复绣缀的工艺还能增加衣物的耐用度。在刺绣纹样上,以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和几何纹样为主题,这些主题的由来全是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运用艺术抽象手段和丰富想象力加以创作。侗族是一个对大自然心怀敬畏的少数民族,在刺绣上也做到了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文思想。
搭,一座名为“传承”的非遗之桥
刺绣如蒲公英,靠文化这阵风的力量,在贵州每个角落繁衍生息,传承一方文化感染一方净土。随着工艺机器的发展,手工艺人从手作走向了机械化的生产,不少体现精湛手工制作技艺的传统生产工艺被机器大生产所替代,使刺绣毫无生命力,以至于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只能昙花一现,随之而消失殆尽。
工艺机器虽然便利快捷,但在传统工艺和形式语言等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物质载体,那这件作品本质上也是一个空壳。但在贵州各民族黔绣里,有那么一群手工艺人为保护好自己的历史,不忘初心的坚持自己手工艺术。快看,眼前的村寨就是苗族人民所居住之地,身着苗装服饰的绣娘们坐在巷口一针一线记录民族文化。一线传承,一针受—传的人要守,承的人也要守。
贵州刺绣历史悠久,它体现了贵州民族艺术的辉煌与智慧,在苗绣、侗绣、水族马尾绣等民族刺绣历经岁月的磨砺,针法和技巧也愈发完美。刺绣工艺来源于传统,在民族传统中吸取精华,同时也在民间传统封闭的思想上进行创新与传承,使黔绣进入一个新的艺术领域。发扬传统工艺,创办地方特色,使刺绣工艺向个性化、趣味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提高人们对艺术的审美品味,丰富人们的生活与精神世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无论是曾经还是现在,刺绣这门手艺离不开传统,传统的刺绣手艺能更好地表达刺绣文化,使刺绣这门手艺更好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黔绣将在织物一针一线的穿梭里,满载世代技艺的传承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