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乡村水口
□黄 琼
遍布安徽绩溪城乡的古村落大多靠山面水、山环水抱。在村庄进出口处,往往浓荫蔽日、古树参天。潺潺小溪上横卧着石桥,粉墙黛瓦的古民居、古祠堂、古亭榭点缀其间。青石板路蜿蜒曲折,纵横交错,沟通着村内、村外的联系,这便是未入村来先见景的乡村水口。
水口是指河水流经村庄的入口与出口。根据传统风水理论,村庄的水流入口处称天门,出口处称地户。天门开,地户闭,则风水好,村内的宗族才会人丁兴旺,财源茂盛。水口的位置一般依山势、山脉的走向而定,大多在村头或离村一、二里处,选在两山夹峙或山脉转折,水流左环右绕之处。绩溪古村落往往四面环山,形成较封闭的空间。水口也便成为村落的咽喉,是关系到人丁兴衰、财富聚散的关键。
山、水、树是构成绩溪乡村水口的三大要素。
山是筋骨。绩溪自古号称“岩邑”,村落大多依山傍水,前有朝阳山,后有倚龙山。山脉的走势要蜿蜒起伏如行龙,村庄就会兴旺发达,古有“山肥人肥,山厚人厚,山瘦人饥,山清人秀,山浊人迷,山顺人孝,山逆人亏”的说法。村落的水口山大多选择有象形意义的山峰,与村中的来龙山、朝阳山彼此呼应,形成五行中的金、木、火、土形,或成龙凤、龟蛇、狮象等状,寓意村庄神灵护卫,富贵吉祥。例如:瀛洲镇龙川村的四周有龙须山、凤头山、石镜山、朝笏山、天马山拱卫,龙川溪由西向东,穿村流过,汇入东面的登源河。村落有两处水口,一处是村南的天然水口,由悬岩、古树、寺庙组成。另一处是村东人工营造的排衙水口,建在人工改道的龙川溪口。改道的龙川溪从胡氏宗祠门前流过,经河口石桥汇入登源河。河口交汇处有一奇观,每当洪水来临,登源河水来势凶猛,水位高过龙川溪水位,却不会发生大河倒灌小河的现象。这是水口营造中的奇迹,也是绩溪先民与自然和谐共处,遵循自然而又改造自然的经典创造。
水是灵魂。所谓“山水之气,以水而运”。水是生活的必需品,也是财源和吉利的象征。绩溪域内没有过境河,只有源头水,常见溪水蜿蜒曲折,环绕抱村。为了提高水的利用率,人们常筑坝取水,开渠引水,凿塘蓄水,筑堤导流,护村护田。村庄水口的流出口处往往隐蔽狭窄、水势平缓,并建桥关锁。例如:上庄镇上庄村的水口,又叫“杨林水口”。村口的杨林桥锁住了常溪河水。常溪河是大源河的上游,在村的东南面绕村而过。杨林水口古木参天、树影婆娑,河中有一引水拦河坝,方便村民灌溉农田。坝下河谷巨石如斗,水流漫坝而下,在乱石中穿过,平时潺潺有声,汛期水吼雷鸣、涛起浪涌,至桥下缓缓出村,是“上庄八景”之首。
树是衣衫。所谓“村乡之有树木,犹人之有衣服,稀薄则怯寒,过厚则若热”。村落在茂林修竹间,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欣欣向荣、生机盎然。乡规族谱中常有“乡中有多年乔木,与乡运有关,不可擅伐”之类的条文。水口古树参天、绿荫如盖,是村庄生气的集中体现,是聚集村中旺气所致,显示村落人才济济、生机勃勃。
此外,水口附近常常可见桥、亭、堤坝、寺庙等建筑,其中桥、亭最为普遍。其中,水口桥不仅是沟通河流两岸的交通设施,而且在风水上有关锁水口的功用。河边建亭是希望水流停滞,有留水聚财之意;路旁建亭可以供人休息,减轻旅途疲劳,也是一个村庄的标志。堤坝是沿河的防水设施,引导河溪的流向,起着护村护田、引水灌溉的作用。寺庙供奉有神佛、先贤,是人们祈求平安和财富的精神寄托。村落水口建寺庙,有镇煞避邪的作用。
绩溪乡村水口,遵循村落山水的特点和风水观念要求,设计合理、建造精美、形式多样,具有独特个性和厚重底蕴,是徽州古村落的重要元素,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小心呵护。